作為古建筑的“靈魂之窗”,匾額集詩文、書法、雕刻于一體,以精練的文字、雋永的意境和精湛的工藝,詮釋了中華傳統藝術的精髓,展現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追求。近年來,多地重視匾額保護,通過設立專題博物館、開展匾額進校園活動、采用傳統工藝原樣復制等方式,保護、傳承、發展匾額文化。
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區龍華街道清河社區,有一排木結構瓦房,四梁八柱的建筑結構傳統而古樸,這就是沾益區檔案館匾額分館。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匾額分館目前共展出祝壽匾、功名匾、文房匾、宗廟匾等匾額百余塊,年代跨度從清代至近現代,材質以椿木、松木、柏木居多,也有石(磚)質地,不少匾額的外框雕刻有龍紋、云紋、蓮花紋或者蝙蝠紋等圖案,雕刻和漆藝精湛。這些匾額上的書體以楷書為主,同時兼以篆、隸、草、行等各種書體,內容以孝、節、勤、廉及誠信、睦鄰、省身、謙遜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主,匯集了周鐘岳、岑毓英、林紹年等歷史名人的墨跡。這些匾額傳遞著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韻味,因其所獨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成為研究當地文化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
匾額分館在展示曲靖傳統文化的同時,致力于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將傳統文化傳承與教育相結合,舉辦道德講堂、書法沙龍、文藝小劇場演出等,宣傳和推廣傳統文化;發掘匾額文化價值,編纂文史資料《珠源匾韻》,采用“一匾一故事”的形式講述匾額背后的故事,致力于讓匾額“活”起來,鼓勵全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曲靖深厚的文化底蘊。
河南省洛陽市匾額博物館以收藏、展示和保護歷代匾額為主,展出的精品匾額共500余塊,涵蓋了明、清、民國等多個歷史時期。博物館分為8個展廳,分別展示官府門第匾、醫德教澤匾、功德聲望匾、婚喜壽慶匾、貞節賢孝匾、寺廟宗祠匾、書齋堂號匾和村寨店堂匾等不同類型的匾額。其中珍貴的展品包括“虎觀談經”“望著鄉關”“名登天府”“狀元及第”等,這些匾額記錄了古代科舉制度、家族榮譽以及社會風俗。
陜西省西安市華夏匾額博物館位于鄠邑區余下鎮絲路國際雕塑藝術園中,總面積1100平方米,展示內容包括匾額、楹聯、制匾工具等,共展出明清至近代藏品300余件。藏品分為堂號篇、科考篇、節孝篇、貞節篇、名望篇、祝壽篇等,時代跨度百余年,保存完整。值得一提的是,藏品大部分來自關中地區,是人們了解關中“家文化”的一扇窗口。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匾額相關的歷史知識,今年4月,相關部門在高新區第十四小學開展匾額進校園活動,邀請西安市華夏匾額博物館講解員毛老師為學生們帶來一場關于匾額的專題演講。毛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著匾額的歷史淵源以及背后蘊含的為人處世道理。
正直居心、樹德為本、守真存誠、崇德明道、德業雙修……學生們認真傾聽,了解不同時代的文化與風俗,在詩詞歌賦和成語典故中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邊界。相關負責人表示,當現代校園與千年文脈相遇,稚嫩的童聲誦讀著“仁義禮智信”,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文化的傳承,更是美德基因的代際傳遞。
無獨有偶,上海市閔行區于今年5月開展匾額進校園主題活動,精選4方蘊含中華傳統美德、歷史名人故事的匾額(“紅軍家祠”“四知堂”“敦和”“勤學益年”)進入校園巡展?;顒悠陂g,閔行區11所中小學組織教師自主設計思政微課,引導學生們從匾額的文字、書法、工藝中感悟家國情懷與文化自信。
虹橋小學的教師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拒絕誘惑敬廉崇潔》,帶領學生們觀匾話廉。聚焦本次巡展的“四知堂”匾額,向大家介紹清正廉潔、崇德尚廉的傳統文化,同時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做到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顒又?,虹橋小學“探訪建筑之眼”實踐成果同步亮相,師生和親子家庭代表分享關于“合江樓”“張小泉”等老字號匾額的調研故事,完成由知及行的轉化。體驗環節,學生們親手體驗了匾額拓印技藝,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匾額文化的魅力。
江蘇省蘇州市組織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團隊實施古典園林“獅子林”匾額復制更新工作。
據修復人員介紹,這塊匾額長306厘米、寬103厘米,依照舊匾額樣式復制的“獅子林”匾額采用老杉木制作木框,經過織漿、通灰、披麻、壓麻灰和復字、刻字、貼金等傳統工藝工序完成。其中比較復雜的是堆灰字工藝,即在平刻字的基礎上,用生漆中瓦灰、石膏粉逐步堆高匾額上的字,其持久性強于木頭字,貼金后光澤度強,堅固耐用。此外,為了保證品質,堆灰字不能一次堆高,從粗灰到中灰再到細灰,分5次左右堆成,最后要在字體上刷漆,字體必須與原稿相同,不可走樣,筆畫齊整、飽滿潤滑、高度一致。字體堆好后要噴兩到三道漆,最后貼上金箔。更新后的“獅子林”匾額紅底金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