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8個國際檔案日,全省各地城建檔案管理部門圍繞主題“請聽檔案說”提前謀劃、周密部署,紛紛開展“6·9”國際檔案日系列主題活動,展現城建檔案在城市建設與更新中的獨特價值。
1 培訓提能 城建檔案的“能力引擎”
5月,全省城建檔案隊伍業(yè)務能力提升專項培訓在咸寧市成功舉辦,來自黃石、鄂州、黃岡、咸寧、仙桃、天門、潛江等地的城建檔案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及行業(yè)企業(yè)代表參加培訓。培訓現場,授課專家深刻解讀國家在城建檔案移交、責任落實、科技賦能、服務提升等方面的頂層設計,并結合湖北省城建檔案地方標準,詳細講解檔案管理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系統闡釋安全防線構建路徑。
“這次培訓太及時了,以往工作中的模糊地帶清晰了,感覺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又上了一個臺階。”一位學員在課間興奮地說道。其他學員也紛紛表示,此次培訓系統性強、針對性強、實用性強,授課專家通過真實案例教學,讓學員既“聽得懂”又“會操作”。有的學員回去后運用培訓中學到的檔案數字化管理知識,成功優(yōu)化了館內的檔案檢索系統,工作效率提升了近30%。
2 數字驅動 城建檔案的“智慧中樞”
從培訓現場到數字化建設的前沿陣地,從傳統管理模式到現代化、智能化的跨越,湖北城建檔案工作正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筆,繪就發(fā)展新畫卷。
武漢市建立了BIM數字檔案歸檔的標準與規(guī)范體系,攻克BIM模型輕量化與檔案信息集成關鍵技術,實現BIM模型與多種檔案信息的有效關聯和高效檢索,推動BIM模型在在線瀏覽、多維數據檢索以及二三維聯動等方面成功運用,全省首例“建設工程檔案數字交付”示范標桿項目也成功落地。
隨州市搭建的全省首個工程電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具備“一鍵歸檔”能力,為城建檔案的有效歸檔、安全管理與高效利用搭建起數字化治理新范式。目前共有71個建設工程項目1689份電子檔案上線。
3 服務升級 城建檔案的“民生紐帶”
在工程項目驗收方面,持續(xù)推進建設工程竣工檔案驗收改革,積極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探索推進建設工程檔案分段驗收,更好服務項目落地投產。目前已有 30 個市縣積極申報試點。
在城市更新方面,聚焦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城市更新發(fā)展等方面開展檔案編研,通過多種形式展現城市歷史文化和城鄉(xiāng)建設成就。十堰館緊扣城市更新工作部署,選取加裝電梯、閑置空間盤活利用、老舊小區(qū)綜合改造、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民生關切領域,以“三個深度”工作法(深度梳理歷史檔案、深度挖掘現實素材、深度構思敘事邏輯)為引領開展專題編研,構建“歷史影像+建設紀實+成效展示”三位一體的內容架構,用12部短視頻全景記錄歷史文化資源修繕利用成果。
宜昌館以二馬路歷史文化街區(qū)改造為契機,深度挖掘館藏圖紙、歷史文獻、檔案文件以及相關的老照片、影像資料等,系統梳理宜昌老街巷的發(fā)展變遷以及在宜昌發(fā)生的重要歷史事件,讓老街區(qū)的整體格局、街巷肌理、歷史風貌得到充分保留,確保了場景營造的真實性和生活方式的延續(xù)性,讓街區(qū)更有“碼頭味、民國風、煙火氣”,喚醒了市民記憶中的鄉(xiāng)愁。
在服務民生方面,全省城建檔案管理機構不斷創(chuàng)新優(yōu)化檔案查詢利用服務,為城市建設和管理、企業(yè)辦事、司法取證、百姓訴求等提供大量憑證依據和檔案信息,有效發(fā)揮了城建檔案服務城市建設管理的基礎性作用。襄陽館積極參加2025年國家檔案局檔案微紀錄片征集活動,拍攝制作襄陽環(huán)線微紀錄片,以城建檔案為紐帶,記錄時代脈搏,真實展現襄陽環(huán)線建設從藍圖到通車的艱辛歷程,揭示檔案管理在工程質量把控、城市記憶留存中的關鍵價值。
荊州館在省內首創(chuàng)前端介入機制,建立覆蓋項目立項審批、施工建設、竣工驗收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網絡,通過“線上實時響應+線下精準指導”的導航服務模式,變“事后歸檔”為“全程導航”,實現城建檔案全生命周期服務指導體系的重構。
2025年以來,全省城建檔案管理機構參與辦結聯合驗收項目1556個,建設工程竣工檔案驗收合格項目1496個,通過率高達96.13%。
4 數字化轉型 城建檔案的“未來篇章”
全省城建檔案工作將繼續(xù)以“干部素質提升年”和“城建檔案管理質量提升年”為契機,持續(xù)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培養(yǎng)機制;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完善城建檔案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建檔案數據資源共享和業(yè)務協同;不斷優(yōu)化服務效能,為城市建設發(fā)展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檔案服務,助力城市品質提升,加快構建現代化城建檔案管理體系,為支點建設貢獻城建檔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