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提出,整治小區及周邊環境,完善小區停車、充電、消防、通信等配套基礎設施,增設助餐、家政等公共服務設施。
近年來,多地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通過基礎設施升級、智慧場景融入與便民服務創新,營造環境宜居、生活便利的居住生態。
環境整治換新貌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河北、甘肅等地聚焦環境臟亂等痛點、多方協同推進治理,營造整潔有序、美觀舒適的居住新空間。
河北省唐山市光明街道站前南鐵路樓小區存在線纜雜亂、路面破損、亂堆亂放以及亂圍亂種等問題。為了給居民營造整潔、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提升小區及周邊市容環境,街道對小區的人居環境進行了深入治理。
秉承“整潔優美、規范有序”的理念,街道積極與電信、移動、聯通和廣電四大通信運營商溝通協作,迅速推動小區線纜入地改造工作,將原本空中雜亂的線纜有序引入線纜井,消除了小區的“空中蜘蛛網”。街道還重新鋪設小區主路,修復破損路面,更換路緣石、劃定禁停線,確保居民安全便捷出行。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區的整體形象,光明街道設計了站前南鐵路樓小區的火車頭門頭,對小區入口的墻體進行了粉刷彩繪,設置了“十五分鐘生活圈”的景觀小品。
近期,甘肅省臨夏市城北街道開展了老舊小區環境衛生整治行動。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全面清理小區隨意堆積的垃圾、衛生死角,還公共區域干凈整潔;清理樓道雜物,疏通消防通道,消除安全隱患;集中清除“牛皮癬”小廣告,恢復墻面整潔;聯合小區物業服務企業修剪樹木、草坪,并對缺失的綠地補種,提升小區整體景觀效果;統計路面、路燈、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破損情況,并上報相關部門進行修補。
城北街道將定期檢查老舊小區衛生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整改,動員居民積極參與小區環境衛生整治及維護,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智慧設施解難題
近年來,河北、山西等地通過引入智能設備、創新管理模式,營造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居住場景。
河北省邯鄲市六二社區北崗院小區建于1983年,有居民近3000人,隨著私家車越來越多,停車難問題逐漸凸顯。為此,當地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及社區工作人員、物業服務人員及居民集思廣益,“向上”要空間,修建智能升降車庫。
車庫建成后,能停放近100輛家用轎車,是之前停放數量的四倍。車庫采用垂直循環類機械式停車設備,居民刷卡后,將車停進一層停車位,智能系統會自動將車輛運送至合適的位置存放。取車時,只要再次刷卡,控制系統便可將車自動運送下來。
除了停車難題,充電設施不足也是老舊小區的普遍痛點。為此,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由屬地街道牽頭對轄區內老舊小區開展摸底調查,積極盤活小區存量土地資源,并引進第三方充電運營企業參與建設充電設施。
針對空間有限的小區,蓬江區充分利用邊角地、閑置地等資源,科學規劃充電樁點位及土建管道;有條件的小區則建設電動自行車充電車棚,配備防火、防雨等安全設施,確保充電過程安全可靠。同時,注重運用科技手段,提升設備管理效率。部分小區安裝智能充電樁,居民可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充電狀態、遠程操控充電,充電設施配備智能充電系統,可自動識別充電狀態,充滿后自動斷電,避免過度充電引發安全問題。
為破解新能源汽車充電問題,山西省太原市太鋼102小區在東西兩區設置了24臺共享充電樁,這些充電樁全部裝在劃線車位的中線位,方便相鄰車位的車輛充電。共享充電樁上的插槍口設有防水蓋板,并張貼了使用說明、支付二維碼及安全充電小貼士,充電采用“先掃碼后供電”方式。
便民服務暖人心
各地還積極為老舊小區增設各類服務設施,滿足居民多元生活需求。
借助老舊小區改造契機,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崇安社區將唐徠小區兩層共260平方米的自行車棚改造為社區食堂,引進物業服務企業對食堂進行社會化運營,讓“物管+養老”的服務模式優勢最大化。
“我們小區屬于老舊小區,老年人和學齡兒童多。社區食堂開放后,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老人帶孩子做飯不便的問題。”小區物業服務人員表示。
山東省淄博市河濱社區下轄的河通小區、河濱小區等小區由于建成年代久遠,周邊配套服務設施不足。為此,小區整合多方資源,探索“幸福空間合伙人”,打造一站式家政維修養老服務項目。
項目充分利用河通小區黨群服務驛站閑置空間資源,打造集五金配件區、養老服務區、家政維修區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陣地,提供價格公開透明、維修便捷、健康咨詢等服務。
項目還開通24小時服務熱線和線上二維碼點單平臺,“社區網格+物業紅管家”專職接單,配套實施“511”工作法,5分鐘內到達現場,1小時內解決常規問題,1天內拿出復雜問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