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城市管理局著眼保障城市運行安全、提升數智化治理水平,以數字賦能為手段,運用“全流程閉環管理”思維,打造“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應用,推動城市供節水工作體系重構、業務流程再造、體制機制重塑。目前,已在全市41個區(縣)城市供節水主管部門貫通使用,日均產生數據20余萬條,基本構建起全時全量全域的數字化監管體系。
科技賦能提升供水能力
構建全周期管理“1+5”布局。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將核心業務“城市供節水管理”拆解為5個一級場景,實現“規劃建設引領發展、供水運行保障運轉、節水管理提升效率、協同處置確保安全、效能評估優化提升”的閉環管理。一是全過程規劃建設管理。追蹤4項關鍵審批流程,分析評估規劃各節點實施情況,動態掌握重點項目進度與資金使用。二是全流程供水運行監管。構建生產運行與行業監管兩個閉環流程,監管區(縣)部門履職與水廠運行質效。三是全要素節水管理。強化管網漏損等要素管理,推動節水措施落地。四是全覆蓋協同處置。實現跨部門協同聯動,為應急決策提供實時數據支撐。五是全方位效能評估。構建“區縣管理效能+水廠安全運行”兩級評估模型,通過46項指標識別管理短板,促進管理效能整體提升。 實現數字管理“從0到1”。針對人口密度較大、企事業單位較多的重要地區和節點,制定布設規范,形成水廠出制水量、余氯、濁度、實時負荷率4個核心體征指標,累計編目歸集數據項406個,同步推送至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開通150條網絡專線,97座城市水廠全部接入電子政務外網,實時傳輸監測數據和視頻資源。建立數據填報、傳輸規范,完成管線矢量數據分析,形成32份數據質量評估報告,收錄建設項目137個,水廠相關設施451個,水廠監測點位556個,接入用戶數據、房屋數據425萬條。
推動智慧治理深度賦能。出臺《重慶市城市供水設施安全保護細則》等5項制度文件,完善供水能力保障機制。基于阿里“千問”大語言通用模型,構建城市供節水領域分析“大腦”。開發水力模型等專業模型,為指揮決策提供有力支撐。運用數字孿生技術,試點建立水廠全景模型,通過傳感器和數據采集系統實時獲取進水配水井和清水池的水質、水量、壓力等信息,一圖掌握進出廠實時運行態勢。
供水全周期管理的“五個實現”
通過“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重慶市城市管理局推動城市供水完成“五個實現”。
實現管理體系“優化增效”。將原64個分散業務單元整合為32個標準化模塊。依托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橫向融跨13個部門,縱向貫通8個城市供水企業。
實現供水體征“實時感知”。整合1.8萬余公里供水管網,實時接入中心城區2729個感知設備,歸集入倉5480萬條動態數據,對城市供水“取、制、輸、配、用”進行全流程的水質、水量實時監測,預警水廠超負荷運轉情況,構建風險識別預警閉環防護機制。
實現高峰供水“在線調度”。建立符合山地城市特色的供水跨區專題分析圖,通過在線感知水廠生產負荷、供水管網情況等,實現對供水異常情況的全天候預警。
實現供水管網“健康預警”。針對重慶地表高程起伏較大、供水管網“高壓病”的突出特點,打造管網數字模擬專題,智能化分析管網健康度等級和負荷狀態,自動提出重點關注管線及更新改造建議,提前預判風險。
實現事件處置“智能分析”。通過算法分析突發事件等級,自動生成事件處置方案,模擬關閥影響范圍,為快速搶修及停水通知發布提供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