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湘鄉金石鎮,一棟棟白墻黛瓦的新農房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人們或許不知,與傳統建筑工地的塵土飛揚不同,這里的施工場景曾經更像一場精密的工業裝配——預制墻板在吊車的精準操作下拼接成房屋框架,工人只需完成節點灌漿和細節處理。這種被稱為裝配式農房的建造模式通過工業化生產、模塊化裝配和綠色技術集成,實現了“省時、省錢、省心、環保”的優勢,不僅讓農民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新居,更激活了鄉村經濟、改善了生態環境,成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技術革新:從“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廠”
金石鎮金安村村民顏先生的新房,近來成了小有名氣的“打卡點”。這棟147平方米的兩層小樓,采用“基材研發—構件智造—系統集成”全鏈條技術,從設計到竣工僅用3個月,比傳統建房節省了大半年時間。“一開始我總擔心不結實,但后來看到工廠預制的鋼筋混凝土墻能抵御8級地震,心里就踏實多了。”顏先生說。
裝配式農房的核心在于工業化生產。在上海閔行浦江鎮一座裝配式農房工廠里,機器人焊接生產線能夠將預制構件精度控制在0.2毫米以內,現場拼裝誤差不超過5毫米。“我們把房屋拆分成9個功能模塊,90%的隱蔽工程在工廠完成,現場吊裝就像搭積木。”項目負責人表示,這種模塊化建造不僅將工期縮短至30天,還減少了80%的建筑垃圾和65%的碳排放。
湖北遠安的裝配式農房則多采用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框架結構,預制柱、疊合梁等構件在工廠標準化生產,現場拼裝15天即可完成主體封頂。“節點后澆技術確保建筑整體性,抗震性能遠超傳統磚混結構。”技術負責人陳萬萬表示,這種技術還能降低30%的人工成本,讓農戶以低造價獲得高品質的居住體驗。
政策護航: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生態
裝配式農房的推廣離不開政策支持。今年,為進一步加強農村房屋建設管理、提升農村居民居住品質,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5部門在聯合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全省農村房屋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專門明確要積極推動綠色設計、綠色建造、綠色建材聯動發力,推廣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建設裝配式農房。去年,河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聯合銀行機構,在“裕農通”APP(手機應用程序)推出裝配式農房試點申報系統,農戶可在手機上了解試點優惠政策、查詢廠家信息、選擇設計方案、提交試點申請,全年共有6662戶農戶選擇了這種模式,試點建設基本實現縣(市、區)全覆蓋。
顏先生是政策的直接受益人。金石鎮作為市級鄉村特色產業培育重點鄉鎮,通過“企業降一點、政府補一點”的方式,將他這套147平方米農房的總造價控制在28萬元,較傳統磚混結構節省數萬元,性能卻大幅提升。當地有關部門還組織高校和企業進一步研發適合農村的產品,通過“樣板房+數據對比”,讓村民們直觀感受裝配式農房的優勢,不斷加大普通百姓對裝配式產品的接受度。
價值重構:“住有優居”也要“綠色低碳”
裝配式農房帶來的不僅是居住條件的改善,更是鄉村建設模式的一場深刻變革。顏先生的新房選裝了光伏保溫一體板,每年可節省電費千余元。“屋頂光伏接入虛擬電廠,甚至還能額外增收呢!”他說。這種“農房+能源”的新模式,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碳匯收益,帶動了預制構件生產、運輸、安裝等相關產業發展,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裝配式農房在生產和施工過程中能夠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尤其契合了綠色環保趨勢。”湖南大學一位專家對這種建造模式給予了高度肯定。
為每棟房屋配備“數字身份證”,上海閔行的裝配式農房在技術方面更進一步——通過“模塊化宜居房+能碳管理平臺+智慧社區”解決方案,能夠實時監測能耗數據;連片農房可快速改造成民宿聚落,通過智慧社區平臺統一運營。“我們計劃將農村房屋打造成鄉村微電網節點,形成可持續的生態經濟鏈。”項目負責人張文澤說。
以技術創新為畫筆,以政策支持為底色,裝配式農房如同廣袤土地上的星星之火。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深入實施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這種新型農房建設模式必將成為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讓更多農民在“好房子”里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