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管網更新改造等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并探索出一批城市用水效率提升、污水再生利用以及水環境改善等方面的經驗做法。
■重慶 以機制創新塑格局 用系統思維促變革
近年來,重慶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和國家節水行動,緊扣“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加快建設“六區一高地”,以機制創新破題,以全域宣傳造勢,以載體建設強基,走出具有山地城市特色的節水工作新路徑。
往“統”處發力,建立協同治理新格局。一是修訂《重慶市城市供水節水條例》,出臺公共機構節水、管網漏損控制等配套文件,形成“1+N”政策體系;將萬元GDP用水量等核心指標納入“八張報表”考核,推進城市節水納入對區縣的激勵,推動責任層層壓實。二是搭建數字監管平臺,構建非居民用水大戶動態數據庫,運用AI算法開展用水行為畫像,逐步實現超計劃用水智能預警;創新管網數字孿生,運用物聯網技術構建管網三維模型,實時監測運行負荷,預判漏損風險。培育智慧節水場景,開發節水管理AI模型,及時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信息,為精準施策提供有力支撐。三是通過內外兼修強化發展動能,對內定期開展專項培訓,依托水廠開放日、供節水論壇等平臺,邀請專家教授對節水型城市建設、節水管理新模式進行培訓授課,構建起全方位能力提升體系;對外主動融入行業發展生態,深度參與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大會等高端平臺,與行業專家共探前沿技術,廣泛汲取先進經驗,推動形成經驗共享、思維碰撞的良性互動。
構建三維傳播矩陣,縱向打造“1+N”宣傳體系,以全國節水宣傳周為主題,聯動區縣開展特色活動,布設宣傳展板1500余塊,發放資料180萬份。橫向深化政企協作,通過“12319”主題服務周舉辦技術交流30余場,吸引行業代表8000余人次參與。代際開展“小手拉大手”行動,聯合中小學開設節水課堂,以童心喚起全民節水意識。創新文化IP賦能,首創“熊貓+節水”跨界融合,邀請“渝可渝愛”擔任城市節水大使,舉辦卡通形象設計大賽,相關話題曝光量破億。推出“青年+校園”創新實踐,舉辦大學生節水設計大賽,吸引10余所高校學生積極參與,征集高校創意作品131件。開發“節水+文創”系列產品,將卡通形象融入定制礦泉水和公仔設計,讓節水理念融入生活場景。打造融媒傳播生態,共同制作《小胖哥節水記》動畫片,運用“兩江四岸”十連屏地標燈光秀演繹節水主題,在軌道交通、城市商圈構建立體化宣傳矩陣。建立“報網端微屏”全媒體平臺,通過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新載體,實現24小時全時段傳播。
構建全鏈條評估體系,建立“區縣自評+部門聯評+專業復評”三評機制,組織專業團隊編制《城市節水專項規劃》。開展居民節水滿意度調查等專項研究,形成《節水型城市評估報告》,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實施示范培育工程,系統梳理創新實踐案例,編制《城市節水典型項目集》。通過現場觀摩、經驗交流等方式,推動優秀模式全域復制。構建覆蓋生活小區、公共機構、工業企業的示范矩陣,形成可復制推廣的“重慶經驗”。強化管網漏損治理,持續推進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和DMA分區計量試點,督促企業加強管網維護管理檢查,“十四五”以來改造供水管網約1640公里,全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9%以內。
■福建泉州 建立節水制度 搭建管理系統
福建省泉州市作為省內第二個獲得“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的設區市,在節水制度建立、計劃用水管理與載體創建、節水管理系統搭建等方面,發揮了帶頭示范作用。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節水機構、完善政策體系、嚴格規范管理、加大節水投入、廣泛深入發動等舉措,泉州市全面提升城市節水工作水平。
泉州市城市管理局牽頭制定一系列有關節水、供排水、地下水、非常規水方面的規范,頒布節水“三同時”管理、計劃用水管理、超計劃累進加價收費、節水資金管理、行業節水管理以及節水獎懲等制度,做到依法規范管理。2024年,依據《節約用水條例》,泉州市結合實際工作需要,修訂印發《泉州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為全市節水工作提供依據。組織修訂《泉州市城市節水工作手冊》,進一步明確人員職責和工作流程;發布《非居民節約用水管理制度》,規范用水計劃指標核定方法,細化調整系數,建立指標執行動態跟蹤機制,確保用水計劃指標調整更加公開公正、科學合理。
開展水平衡測試,完善節水型載體管理機制,修訂出臺《泉州市水平衡測試項目驗收指南》《泉州市節水型載體評價指南》;表彰節水先進載體,號召各相關部門對屬地單位進行廣泛的宣傳發動,對單位的節水技術、管理問題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促使其完善節水制度,提高節水管理水平。同時每年度對節水型載體進行“先建后補”,通過樹立行業典范,推廣先進節水經驗,全力推動載體創建工作深入開展。
近三年,泉州市共有近300家用水單位通過水平衡測試,節水型企業、單位、小區超250家,通過節水技改措施,年節水量達到338.69萬噸,節省用水成本超過1000萬元。
早在2009年便已建立城市節水管理信息系統,借助數據信息系統平臺開展節水統計、計劃用水管理及節水宣傳等工作。通過統計數據庫對各類用水指標進行匯總,組織調查核實,形成全市用水統計數據。2020年,通過搭建泉州節水網平臺,將網上服務系統和節水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整合,為用水戶打造了更加便捷的“微管家”服務平臺,2022年6月通過驗收,正式運行。2020年12月泉州水務集團與百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埃睿迪公司,發揮各自優勢在智慧水務和生態環境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助力水務行業、生態環境領域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泉州水務大腦”助力泉州水務集團全面實現原水、制水、供水、排水、污水、節水“六位一體”完整水務產業鏈的智能化,樹立水務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行業標桿。“泉州水務大腦”的應用,幫助泉州水務集團整體人員效率提升5%以上,制水供水單位能耗下降8%,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可靠性提升5%,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管理效益和社會效益。
■貴州興義 科技賦能 智慧節水
貴州省興義市從多維度發力,以數據為驅動、以技術為支撐,通過DMA(獨立計量區域)分區、老舊管網改造、智能調壓等技術融合與制度創新,打破了傳統治理中“重人力、輕技術”“重應急、輕預防”的局限,持續深化節水型城市建設,為黔西南州高質量發展筑牢了水安全保障。
立體監控 提升效率
興義水務數字技術中心于2018年11月正式投入運行。中心平臺以GIS(地理信息系統)、SCADA(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為核心,構建依托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形成“城市水務物聯網”。截至2024年年底,已實現24小時實時監控水源地、5座供水廠、1326公里供水管網、68處壓力監測點、38處流量監測點、9處水質監測點、15處二次加壓設備運行情況,管網監測監控區域覆蓋興義市城區45平方公里。實現了對全市水務數據的“海、陸、空”全方位、立體式監控,為供水管理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和科學參考方案,確保節能降耗見實效、快速處置有保障、供水安全更可靠。
管控漏損 夯實基礎
興義市通過“層級細化+技術賦能+數據驅動”建立三位一體的DMA分區系統,將傳統粗放的漏損治理模式升級為精準化、智能化的管控體系。將全市1326公里供水管網科學劃分為3級分區(1級:全域;2級:4個管網所轄區;3級:重點城區及小區試點),通過關閉閥門或安裝流量計形成獨立監測單元,將漏損排查范圍從“全市大網”精準縮小至“百米網格”,極大提升定位效率。同時依托數據中心的監測,聯動水廠動態調節供水量,使供水管網壓力合格率從75%躍升至98%。
2024年3月以來,興義水務公司開展“隨手拍·節水源”獎勵活動,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使公司在最短時間接到供水設施跑冒滴漏、損壞等信息,為減少水資源不合理浪費和提高服務質量注入了強大社會動能,進一步加強節水宣傳。
按需分配 自動控制
興義市采用了先進的調流調壓設備和技術,分別在北京路DN300主管道等10處關鍵節點安裝調壓閥,預設壓力閾值,高峰時段自動開閥保供水量。根據管道的壓力、流量進行監控、調節,和以前沒有安裝調壓閥對比,可以節約10%的用水量。同時,依據街心花園、坪東廣場、南環路公司宿舍等區域的壓力監測設備提供的實時數據,將管網壓力維持在標準范圍內。管網壓力波動是導致爆管和漏損的關鍵誘因,調壓閥實現供水壓力“按需分配”,大大降低了漏損率。
■湖北棗陽 統籌推進管網改造 奏響城市更新“協奏曲”
在湖北省棗陽市建設西路與興隆路供水管網改造施工現場,頂管機轟鳴,工人們正默契配合操作設備,為過路管道穿地做準備。這種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在城區中并不鮮見。棗陽市加速推進城區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工程,實行黨員干部包保制度,細化設計、審核、招標、開工、竣工等時間節點,為民生城建項目按下“快進鍵”。
近年來,棗陽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以系統化思維統籌城市更新與節水管理,通過三年攻堅行動形成“管網更新+智慧監測+精細服務”三位一體的節水管理體系。通過系統化節水管理,全市年節水量超100萬立方米。
同步實施管網改造與城市更新,建立“道路改造到哪里,管網更新就跟進到哪里”的協同機制。編制印發《棗莊市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及設施建設改造實施方案(2024~2028年)》,全面摸清地下管線設施現狀,明確未來5年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建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綜合目標,統籌協調地下各類管線布局與走向,謀劃近期建設改造重點任務及重大項目,為未來全市地下管網管廊建設及綜合管理工作提供行動指南。累計投入約2.3億元,完成主城區85%以上的老化供水管網改造,管網平均壽命由15年提升至50年。
供水漏損率這一指標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百姓的日常用水。為此,棗陽市構建智慧化漏損控制體系。一方面,建設四級分區計量網絡,設置DMA分區計量點114個,安裝智能遠傳水表約1.5萬只,構建“市級總表—片區大表—小區分表—單元子表”四級監測體系。運用夜間最小流量分析法,2024年定位漏點137處,漏損率穩定控制在10%以下。另一方面,多渠道探漏方式融合,組建專業探漏隊伍,配備相關儀器、噪聲記錄儀等設備,對城區公共供水管網進行地毯式探漏,年檢出暗漏點65處,漏點定位精度達厘米級。
今年,該市還將開展城區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和管道老化更新改造12.5公里,讓城市更宜居、更韌性。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深化節水型城市建設、提高智能水表覆蓋率等工作,為落實城市更新行動提供更多實踐經驗。
■湖北宜昌 齊心協力 機制創新 深入開展節水工作
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履行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努力打造全國豐水地區城市節水典范。
機制創新,打造節水制度“宜昌試點”。在省內率先提請市政府劃定“城鎮供水設施安全保護區”,推動出臺“居民二次供水水價”,編制《宜昌市主要用水行業用水定額》并作為地方標準,修訂了更嚴格的非居民累進加價標準。部門聯動,建立了“城區供水安全保障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宜昌市節約用水工作部門協調機制”,發布了“供水、節水管理負面清單”,并納入住房城鄉建設信用管理評價體系。
在宜昌市,工業用水量占城區用水總量近30%。通過示范引領,該市樹立了一批工業節水“宜昌標桿”。在建筑行業,鑫大興混凝土有限公司借助地勢,充分利用雨水及再生水,實現廢水零排放,年節約成本10萬元。在化工領域,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區內,30多家入駐企業接受園區能源中心統一調度。園區“一水多用”,每年產生效益126萬元,獲評“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在食品行業,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年節水約55萬噸,成為酵母制造行業國家用水定額的起草單位。
除經濟效益外,節水減排社會效益明顯,實現企業從“要我節水”向“我要節水”轉變。用水大戶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做好節水減排工作,年均排水量僅占用水量的28%,年均減少污水排放160萬立方米/年。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通過節水技術改造,公司污廢水接近零排放,減少污水排放800萬立方米/年。
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宜昌市積極爭取中央獎補資金1.8億元,累計改造老舊市政供水管網82公里、老舊小區二次供水設施213個。制定印發《宜昌城區居民供水“最后一公里”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理順二次供水“改造、移交、管理、水費清欠、資金籌措、組織保障”一攬子政策方案。穩步推進供水管網分區計量,提高用水精細化管理水平,構建了一級分區6個、二級分區25個、三四級分區156個,以猇亭區為試點,年均降漏超過50萬噸,獲評“湖北省供水管網分區計量建設試點城市”。加強消火栓建設管理,制定行業指導價推廣加密消火栓,累計建設600余個,城市公共管網漏損率穩定控制在10%以內。推廣節水型用水器具,落實水效標識,節水型器具抽查合格率100%,對社區開展海綿化改造,打造了碧波翠苑、錦繡佳苑等示范小區。
全民參與,合力講好宜昌“節水故事”。教育部門編制發行《生態小公民》等,將節水教育融入校本教材并納入地方課程,實現中小學幼兒園全覆蓋。以水廠、污水處理廠為節水科普平臺,建立節水教育基地。舉辦長江大保護可持續藝術展活動,搭建“水塔”藝術品宣傳節水理念,1500萬人次線上觀展,拓展了節水宣傳的深度、廣度和社會各界的參與度。全域推廣“供水網格員”制度,打造供水節水服務進社區的升級版,累計發展100余名“供節水服務網格長”,設置1000余名“供節水服務網格員”,聘請20余個媒體記者、熱心市民等擔任“城市節水宣傳大使”,共同營造良好節水氛圍。
■福建漳州 動態管理、五水共治、建管合一 扎實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
作為福建省生態先行示范區、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漳州市扎實推進國家節水型城市建設,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概念,以節水型城市創建為契機,統籌推進“五水共治”(抓節水、保供水、管排水、治污水、防澇水),探索“生態+”模式,讓城市更宜居,系統實施黑臭水體整治、海綿城市建設等重點工程,全面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以“溯源普查、截污分流、面源防治”為核心,以“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為重點,打造出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全國示范之“漳州樣板”。積極響應海綿城市戰略,突出漳州山水相映、田林鑲嵌、城綴其間的特色生態海綿格局,以“修復城市水生態、改善城市水環境、涵養城市水資源、提高城市水安全”為總體目標,提出“五湖四海”生態規劃,積極探索綠色節水之路,編制《漳州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發布《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結合城市更新推進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建設增強防澇能力,形成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環境持續改善、水生態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格局,使節水創建成果切實轉化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不斷加強節水宣傳的廣度和深度,創新節水宣傳方式,提升企事業單位和市民意識。為打造漳州市節水文化而精心設計的節水形象標識“人人節水”和IP形象凌波精靈,在城市節水實踐及節水宣傳中應運而生,并于2023年年底完成了版權注冊。凌波精靈是漳州城市節水的吉祥物、節水IP形象代言人,在城市節水宣傳活動中廣泛應用,也受到了廣大市民朋友的好評與喜愛。利用城市節水IP、吉祥物制作各類節水文創品,創作節水公益短片,陸續推出“凌波精靈話節水”系列動畫視頻,在城市大屏、電視媒體、各類公眾號、視頻號相繼播出,讓融入城市文化的IP形象走進千家萬戶,讓節水理念深入人心,持續做好文化賦能,做深節水文章,為推動城市節水工作營造濃厚氛圍。
大力實施老舊小區供水設施改造,市、區兩級財政和供水企業共同出資,實施小區供水管網全面改造、建設標準化二次供水增壓系統、“一戶一表”改造及供水企業“建管合一”專業化運營管理維護等措施,有效消除了地下消防和生活水池合用、屋頂消防和生活水池合用存在多次污染的安全隱患。同時,對管護機制進行創新,采用“建管合一”模式,從源頭上減少了物業服務企業與小區業主因水質水壓、漏損水費分攤、管網維修管理等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同步實施的“一戶一表”改造,方便居民通過手機支付方式實時在線便捷繳費,解決改造收繳費用難題。在老舊小區供水設施改造領域樹典型、立標桿,為省內、外城市老舊小區供水設施改造工作提供借鑒。
■黑龍江富錦 以管網漏損治理推進城市節水
近年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富錦市高度重視城市節水工作,持續加大對城市節水工作的投入力度,相繼完成了城區老舊管網、物聯網水表、二次供水泵房、水廠設備的升級改造,全面提升了供水能力和節水能效。
大力推進管網漏損治理工作。富錦市緊抓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重點城市(縣城)契機,大力推進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工作。實施供水管網和智能水表改造,加大商戶稽查和管網巡查頻次,及時發現明漏和暗漏,對已拆遷的棚戶區域實施整片斷網等措施。2024年,為進一步提升測漏隊伍專業化水平,富錦市整合人員,重新組建了測漏隊伍,采購了測漏車、聽漏儀、巡閥儀等一系列測漏設備,對供水管網巡檢工作實行細則管理。全市洗浴、飯店、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重點行業單位實現智能水表安裝全覆蓋。在實施的水表普查行動中,對普查出的未安裝水表的商服用戶做到了應安盡安。由于智能水表安裝普及提高,供水漏損監測能力明顯提升,2024年及時發現300余個用水明顯異常情況,其中最大漏失量達到每天300噸,通過整改,年節約用水40萬噸以上。
推進二次供水泵房標準化、規范化改造。2019年開始,富錦市將二次供水泵房的規范化改造工程列為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之一。2020年,對所有“老、舊、散、小、差”的二次供水泵房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排查,實現應改盡改。將改造后的二次供水泵房接入智慧水務信息化管理平臺,對泵房的設備運行參數、工作環境進行遠程監控,異常診斷、自動報警功能可在第一時間發現故障、及時處理。目前,全市共改造43座二次供水泵房,受益居民3萬余戶。通過泵房的合理調配,適度降低部分區域供水壓力,顯著減少公共供水管網中的漏損現象。這一措施不僅有助于節約水資源,還能減輕供水系統的運行負擔,從而降低維護成本。在實施過程中,經過多次精確計算,然后在一些平房區域設定一個合理的壓力值,既能滿足居民日常用水,也節約了水資源。
積極籌措資金,加大物聯網水表安裝范圍。為保證市區內用戶用水安全正常使用,富錦市每年都在市區開展智能物聯網水表普查、登記、檢修工作。對普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對水表空白區域,及時進行安裝。通過實時監測和智能管理,物聯網水表能夠有效降低漏損率、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并促進節水意識的提升。
加強公共用水管理,讓智能監控發揮作用。為進一步加強園林、市政、環衛等部門用水管理,富錦市完成了6座智能消防水鶴改造并接入“智慧水務”平臺,提升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強了公共用水管理。智能消防水鶴通過精確控制水流量和供水時間,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顯著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此外,智能系統能夠根據實際需求自動調節水流量,確保在滿足消防需求的同時減少水資源消耗。
做好供水管網壓力分區計量調控工作。富錦市聘請專業團隊全面摸清市區管網底數,根據專家組調控方案在市區劃分出調控區域,即在保證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對平房區域供水壓力進行調整。該項工程實施后,可在保證用戶正常用水的前提下,通過加裝調壓設備,根據用水量調節管網壓力為最優的運行條件。通過壓力管理,確保供水管網滿足用戶壓力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管網的富余壓力,可以大大降低管網由于壓力過高造成漏失量與漏損的頻率。
■黑龍江綏棱 從“粗放供水”到“精細節水”的轉型之路
為深入貫徹國家節水行動戰略,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聚焦科技賦能,通過構建智慧水務體系、升級供水設施、優化管理模式,實現了從“粗放供水”到“精細節水”的轉型。
構建節水管理“最強大腦”
綏棱縣以“精準管控、動態預警”為目標,構建“出廠水→城區管網→二次供水泵房→用戶水表”四級分區計量體系。將出廠水兩臺流量計作為一級分區,城區供水管網80臺遠傳流量計劃分為7個二級分區,60座無人值守的二次供水泵房進、出口流量計劃分為三級分區,64219戶表形成四級分區計量,實時采集流量、壓力以及部分水質等數據,構建“數據—分析—決策”閉環管理機制,通過管線定期巡檢與智慧水務平臺夜間最小流量歷史數據比對分析,及時發現漏水點,及時搶修到位,降低管網漏損率;依托管網GIS系統,建立三維可視化管網數據庫,整合管線材質、使用年限、地理坐標等信息,結合DMA分區計量系統,實現漏損定位精度提升至95%以上,維修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內。2024年,通過智慧水務系統累計發現并修復大小漏點97處,節水效果明顯。
開發“智慧水務綜合管理平臺”,集成水源地監控、凈水廠生產、供水管網調度、二次供水泵房運行及水質監測等7大功能模塊,實現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全流程數字化管控。平臺通過AI算法動態優化縣城周邊兩個鄉鎮供水調度,日均減少無效供水1200立方米。
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綏棱縣投資實施閣山水庫第二水源建設及凈水廠工藝提升項目,與哈工大市政環境學院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對凈水廠進行系統性改造,引入智能加藥系統,加大技改力度更換混合器;與黑龍江省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合作,聯合開展《表層清洗過濾技術的研究》,并應用于生產實踐,單位產水能耗降低9%。
開發凈水廠自動化生產系統,實現絮凝、沉淀、過濾等環節的無人化操作。通過SCADA系統實時監控設備運行狀態,故障預警準確率達98%,維修效率提升40%。項目實施后凈水廠日最高供水量從2.2萬立方米優化至1.5萬立方米,日均節水7000噸。
夯實節水“硬件基礎”
綏棱縣更換城區老化供水管線23.581公里,同步改造小區支管網58公里及樓內立管28.8公里,改造后管網抗壓能力提升30%,爆管事故率下降65%,年減少漏失水量45萬立方米。此項目的實施,解決了管網老化造成的爆管事故頻發和水質二次污染以及管網漏損率居高不下的問題。
打通節水“最后一公里”難題
綏棱縣將全縣201處獨立的小區泵房整合為60處標準化無人值守泵房,采用不銹鋼無負壓供水設備和紫外線消毒系統,實現泵房環境溫濕度、水質、壓力、水位、設備運行狀態的遠程監控,實現整個縣城二次供水設施統一標準、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
開發二次供水智慧管理平臺,集成安防監控、水質監測、能耗分析等功能,對泵房實施24小時動態監管。通過AI算法預測用水高峰,自動調節水泵運行參數,年節電80萬度,節水65萬立方米。
激活節水“神經末梢”
綏棱縣結合二次供水整合改造項目,更換超年限服役水表3.8萬臺,整合智慧營收系統,實現實時抄表結算、異常預警等功能。新安裝水表選型注重高精度、防滴漏功能,推動居民節水意識的提升。
依托智慧水務的水表查抄數據,建立用戶用水畫像系統,對洗車行、洗浴、供熱及建筑業等85家重點用水戶實施用水量重點監控管理,用水數據異常稽查人員上門核查,年減少違規用水8萬立方米。
通過一系列措施,綏棱縣年節水總量達220萬立方米。
■江西吉安 實施『診療結合』 高效推進老舊小區節水改造
近年來,江西省吉安市圍繞老舊小區供水管網節水改造,從供水管網排查評估、方案制定、選材施工、建設智能化管控系統,到廣泛動員群眾參與管網改造,形成了一整套系統高效的“診療結合”老舊小區節水改造新模式,有效解決了老舊管網改造過程中常見的定位難、施工擾民、后續管理不力等問題,助力城市節水取得新成效。
全面體檢分類施策。一是建立管網建設改造選型機制,定期對老舊小區供水管道進行“全面體檢”,對使用年份較長、質量差、漏水頻繁的管網進行計劃性改造。二是分類做好管網選材,DN100及以上采用球墨鑄鐵管,DN100以下采用鋼塑管,部分小區樓棟立管采用不銹鋼管,水表組及前后明設短管采用不銹鋼管,減少管網漏損的同時,同步解決部分老舊小區水質不穩定、水壓不足的問題。三是認真做好管網施工,結合市政道路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同步實施管網改造,減少對居民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響;針對非開挖修復的區域,如部分位于交通主干路的水泥管線,采用編織軟管內襯的方式實施管道非開挖內襯修復。通過全方位全流程的把控,有效降低改造后的管網漏損,促使城市供水系統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
科技賦能靠前防治。一是構建“廠、站、網、戶”全過程壓力監測體系。通過合理的壓力控制,確保供水管網中的水壓處于適宜的范圍內,既保證用戶正常使用水資源,又減少水的浪費,達到節能降碳、提高供水系統的運行效率的目的。二是構建三層級網格化分區計量體系,實現了對供水管網的精細化分區管理,成立專業的供水管網數據分析團隊,運用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的方法,對流量數據進行監測以及深度分析,結合人工檢漏驗證、用戶用水習慣分析等手段,評估分區漏損狀況,構建漏損預測模型,提前預警風險,變“被動搶修”為“主動防治”。
群眾參與共促節水。探索“廣泛宣傳+深入社區+發動居民監督”的群眾工作模式,充分發揮街道社區的溝通協調作用,組織城市供水企業、施工單位與街道、社區密切配合,有效解決節水改造工作中群眾參與度不高的難題。積極引導居民參與小區節水改造的決策過程,通過街道、社區召開居民代表大會等形式,廣泛征求居民對管網改造方案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解決改造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共同推進項目順利實施。同時,邀請居民參與到管網改造工程的質量監督中來,確保改造工程的質量和效果。讓居民參與改造決策和質量監督,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管網改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了政府、企業、居民三方合力推進管網改造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