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里工作了幾十年,對這片廠區最熟悉,沒想到現在大變樣,老廠房越來越漂亮,越來越年輕了?!?近日,正在福建省泉州市工藝美術公社內參觀2025泉州城市更新年展的蘇先生發出感慨。他介紹說,這個地方曾是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泉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曾經工藝大師云集,涵蓋泉州花燈、金蒼繡、木雕等技藝,但進入21世紀后,工藝美術廠逐漸沒落,廠房年久失修、破敗閑置。“沒想到,政府通過保護改造與更新活化,讓老廠房煥發了新生機。在這里,我們普通市民和游客都可以近距離與數十位國家級、省級、市級工藝美術大師交流學習,陶冶情操,不愧是古城新地標,網紅打卡地?!?/p>
近年來,泉州市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因地、因需、因事制宜,聚焦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提升百姓居住品質、完善城市公服配套、盤活低效存量資產、智慧安全韌性城市五個方面,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居住和生活品質。
“繡花”改造,古城“最泉州”
“我們在施工過程中必須使用傳統材料、采用傳統工藝、保持原風貌,如在街巷修復中使用海蠣殼水洗石、煙炙磚、清水磚以及收集的老舊石板、舊磚瓦等傳統建筑材料,做到修舊如舊,著力保存古城刺桐古厝特色元素?!闭谌莨懦侵猩侥下愤M行街區改造施工的福建五建安全員郭遠城介紹說,他們目前正在對古城46條街巷進行修復更新,包括結構加固、騎樓立面修繕、鋪設地下管網等。
“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海絲起點”,泉州古城這一系列稱號,無不彰顯千年泉州在世界、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2021年7月,泉州申遺成功,泉州古城正式成為世界的古城,占地面積達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的保護與發展也邁入新時期。
“泉州在古城更新改造過程中,始終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魂留鄉愁’的活態保護理念,以‘重振古城功能活力、再現古城文化魅力’為施治策略?!比菔谐鞘懈轮行闹魅吸S平陽介紹說,泉州古城更新改造著眼于城市治理和文脈傳承,梳理古城肌理,錨定“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點”目標,堅持原真修復、微擾作業、漸進更新,以“繡花”功夫改造提升從唐宋到民國乃至20世紀時的各個歷史空間、建筑元素、環境要素。
泉州古城老城指揮部建設組副組長王順福介紹,為最大限度減少古城更新改造過程對居民和游客的干擾,施工方創新采取“六微六?!笔┕そM織法,即居民生活微干擾、交通組織微循環、施工組織微擾動、施工機械微型化、群眾工作微微笑、幫扶服務微細處和保障施工安全、保障工程質量、保障工期受控、保障用水用電、保障上學上班、保障回家順暢?!叭鐬榱藴p少噪聲擾民,施工方特地給切割機安裝了一個內附吸音棉的移動式小房子,房隨機走,可謂用心良苦?!?/p>
補短板,強弱項,惠民生。古城更新聚焦解決供水、排污、防澇、強電供應、弱電整治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系統改造完善市政設施的基礎上,實施慢行系統、騎行暢通工程;切實轉化“開發方式”為“經營模式”,修繕活化西街219號等多處古城風貌建筑,針灸式打造開放式文旅產業空間;把中山路及周邊街巷當作一座沒有圍墻的文化展示館,利用古街古厝,引入非遺展示體驗館和博物館,打造木偶傳統藝術、拍胸舞、火鼎公婆等民俗活動展示場所,呈現“最泉州”傳統風貌。
“古城美了,游客多了,我們的生意就好了,春節期間我們這個店單泉州特產姜母鴨每天就比以前多賣幾十只。”中山路上閩南特產批發店店主鄭女士喜滋滋地說。
活態傳承,留住城市“根與魂”
陽春三月,微風里彌散著淡淡的花香。在晉江市五店市歷史文化街區,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這個占地面積126畝、閩南地區成片開發規模最大的紅磚古厝建筑群,讓慕名而來的游客們大開眼界,贊嘆不已。
五店市是晉江城區發源地,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街區內遍布著宗祠、寺廟、民居、商鋪等多樣性建筑100余幢,保留的明清、民國至現代各個時期的民居建筑是晉江特色風貌建筑的典型代表,有夯土房屋,也有閩南傳統“皇宮起”紅磚建筑,更有中西合璧的洋樓和西洋建筑,同時還保留傳承了閩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特色民俗等優秀傳統文化。
“五店市位于晉江市核心區,可謂寸土寸金,如果用來進行房地產開發,政府會有數億元土地收益,但晉江市委、市政府立足長遠,為了讓利于民,造福子孫,給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的文化活動載體,留住城市的根與魂,不惜斥巨資打造歷史文化街區?!比菔凶》亢统青l建設局名城保護管理科科長李溢海介紹說。
五店市堅持以打造“閩南文化新街口,晉江城市會客廳”作為發展定位,根據“固態保護、活態傳承、業態提升”三個方面的規劃,力求還原歷史建筑的本真面貌,保留街區歷史地形、風貌,恢復青陽山綠化植被,延續傳統依山就勢布局的聚落空間形態,重現“桃花疊浪”“雁塔地靈”等景觀要素。
晉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施榮進介紹說,作為晉江城區的發源地,五店市傳統街區保留了很多晉江人的歷史記憶。因此,五店市街區始終堅持在展示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同時,重點營造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市歷史文脈,按“傳統文化區”、“都市休閑區”、“閩商風情區”和“幸福養生區” 四個區域進行布局規劃,探索 “華僑鄉愁”晉江模式,設置民俗體驗館、家風家訓館、來儀堂非遺館等空間載體,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鄉土、鄉音、鄉情”,先后接待近千團華人華僑返鄉考察團,成為維系海外僑胞的親情紐帶。
拆墻并院,探索“聯片共治”新模式
“墻中有墻、院中有院,一堵墻不僅占用了小區的寶貴空間,還阻斷了社區居民的正常來往?!闭勂疬^去的社區狀況,泉州市豐澤區泉秀街道華豐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葉碧紅直搖頭。
城市更新給華豐社區帶來新氣象。近年來,華豐社區以老舊片區更新改造和完整社區建設試點為契機,按照墻體相近、成本最適原則,將7個老舊零散小區30棟樓600多戶打通融合為一個大型小區,解決了過去老舊小區諸多棘手問題,被譽為“古有六尺巷,今有拆墻院?!?/p>
拆“圍墻”,“小院并大院”,建立老小區聯片共管體系。拆墻并院統一管,目前已實現東片區7個老舊小區“拆墻”打通、連片整合,統一大物業管理,物業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物業費繳交率大幅度提升。
拆“界墻”,“小路并大道”,建立老街區聯網共建機制。街區治理聯動,組建“一網協同”聯盟,打破行政隸屬界限,“一網統管”優化11個單元級網格、33個責任網格,同時做到空間利用最大化、使用效率最優化,盤活各類服務資源,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聚焦“一老一小”服務需求,打造老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厝邊灶、長者食堂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兒科普室等40多個近鄰特色服務空間。
拆“心墻”,“小家并大家”,建立老熟人聯合共治模式。孵化一支專業服務的“熟人隊伍”,探索“紅色物業”模式,建立社區物業黨建聯調共商機制,組建“紅色家政”服務隊,定期為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提供保潔、養老護理等“一對一”上門服務。
人民至上,使命如山。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月在遼寧考察時指出,城市更新要“一切著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笨倳浀闹v話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新時期城市更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泉州市仍將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工作提質增效,努力探索可持續城市更新的實施模式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