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新版北京總規“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北京市老城保護更新工作逐步從“街巷整治”轉向“街區更新”。2018年8月以來,北京市在崇雍大街地區采用系統施治、內外兼修、共同締造、文化引領的方法,探索出一條老城街區更新、文化保護、人居改善、活力復興的共贏之路。
內外兼修,統籌街面到街區的整體更新
堅持民生優先,街區更新從“面子”走向“里子”。從簡單的立面整治到沿街建筑、兩側院落與功能的全面提升,進一步深入大街兩側居民院落修繕危房、拆除違法建設、修整鋪地及上下水系統,并積極對接“申請式退租”、公共便民服務設施特許經營等政策,對東四南北大街7處院落及雍和宮大街的4處院落進行改造設計。在功能上,增加菜站、商超、社區中心、微型消防站、公廁、演樂票友會等公共服務和社區文化設施,利用改造建筑設置了“同日升糧行”“四聯美發”“崇雍客廳”等公共服務和社區文化設施。
街道空間從“以車優先”轉變為“以人優先”。例如,通過對路幅斷面、建筑前區臺階與設施的優化,打通了人行道“斷點”;通過胡同口轉彎半徑和放坡設計優化,彰顯了行人的行路權;無障礙設施精細至每一處井蓋、臺階,體現了街道的“溫度”。
街區市政設施更加集約高效。例如:通過北京首次“多桿合一”和搭載有線公交電網線路的智能多功能桿項目示范,統籌集成交警、電力、市政、電信、公交等多部門事權,各類桿件從893根減少至345根;通過“箱體三化”,將沿街各類箱體由707臺消隱至24臺。該成果支撐了《北京市城市道路多桿合一工作導則》出臺并在平安大街等改造工程中得到推廣運用,實現了街道市政設施的集約化、智能化,讓出了寶貴的公共空間。
文化引領,歷史保護與城市更新深度融合
在更新中突出對歷史文脈的傳承。從時空雙視角對崇雍大街的文化脈絡進行了全面梳理,提出“文風京韻、大市銀街”的保護定位。充分尊重歷史風貌的真實性,從北段雍和宮大街、東四地區以傳統四合院風貌為主的“慢街素院”“國風靜巷”,到南段從傳統商業向現代都市風貌過渡的“禮樂文坊”“時代風范”,強化了“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堅持應留盡留,全力保留城市記憶。發現并提出了17處建議歷史建筑,支持北京市作為第一批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工作。采用“墩接、替換、添配”等傳統手法,通過“卸妝”而非“整容”的“繡花”功夫,嚴格采用傳統營造工藝,針對傳統建筑中的危房問題,采用了掏換柱、落架、挑頂等多種方式進行保護修繕。砌筑“風貌保護樣板墻”,將“干擺”“絲縫”等傳統工藝予以直觀展現和運用。精細打磨修繕和恢復了以“合芳樓”為代表的56處老建筑和4處傳統院落,復興了15處承載著胡同記憶和情感的老字號、老國營店鋪。
在公共空間提升中講好崇雍故事。通過地面鋪裝、景觀小品、城市家具的精細化設計,選取主要的歷史文化要素,通過一系列景觀節點表達文化內涵,逐步塑造“雍和八景”“東四八景”,形成了“儒道禪韻”“寶泉匠心”等一批文化節點。充分挖掘胡同口的標志作用,植入探訪標志,串起文化網絡,通過胡同地圖、文化雕刻等個性設計引導胡同文化探訪。空間更新促進了高品質業態升級,“亮點雪蓮”文創園、“聯合設”展廳、“圖吉納”咖啡美術館、“來呀東四”家居生活館等業態逐漸入駐,沿街商鋪的租金水平整體提高10%左右,老城街區功能品質得到活化與復興。
共同締造,推動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
通過“崇雍議事廳”“崇雍公眾號”“崇雍工作坊”“崇雍小程序”“崇雍展示廳”的“公共參與五大計劃”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規劃理念。
持續開展全過程公眾參與工作。實施改造前,通過“社會共治”吸引全社會參與,眾籌智慧。舉辦“認領街道”工作營和公共空間設計競賽,吸引百余個團隊參與。研發公眾參與小程序,舉辦老照片回顧展、北京國際設計周、新年逛東四等活動。
實施改造中,通過“居民共建”踐行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理念,同步推動城市更新與社區治理。創立門窗細部樣式“菜單式選擇”、整治方案統一規劃自行建設的“統規自建”工作方法,鼓勵房屋所有者、使用人、產權單位參與城市更新與微改造,實現從“我給你設計”到“一起來設計”。創造了“4+2+N”全過程陪伴工作法,即“違建、方式、面積、方案的4個確認+主體、構件2輪選擇+N次改造回訪”,通過標準化的操作流程提高基層工作效率。
實施改造后,通過“鄰里共享”持續扎根社區服務。建設“崇雍客廳”實體空間延展本地服務,長期提供社區營造、居民議事、沙龍活動空間。將“規劃項目庫”轉化為“街道吹哨臺賬”,實現規管結合,推動基層長效治理方式轉型。
崇雍大街街區更新工程竣工后,改造成效得到了居民、商戶和訪客的一致認可。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得到了顯著增強,街道和社區的治理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成為街區更新的典型示范案例,先后榮獲了2021年度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等獎、2024年度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卓越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