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或許少有地方能像江蘇這樣,清晰地展現中國歷史的輪廓和框架:大漢王朝在此孕育,吹拂起華夏歷史上的剛健雄風;六朝文化文脈悠長,影響了詩意雋永的中國文化;明清經濟繁榮興盛,鐫刻下盛世江南的瑰麗篇章。
走進南京博物院,這些歷史中的光影與浮沉,似乎在以文物的形式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西漢金獸——鎮護天下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之亂后,順路回到了闊別15年的家鄉沛縣(今徐州),他宴請家鄉父老共敘往事,席間喝到盡情處,親自擊筑高歌,留下了這首名揚千古的《大風歌》。他對眾人深情說道,自己雖然遠在長安,但千秋百歲之后,魂魄依然會思念著沛地。
游子悲故鄉,家鄉也以自己的方式銘記這位游子給故土帶來的榮耀。南京博物院的漢代館藏便以“郡國華章漢家故里”命名。漢代館藏是南京博物院三大必看典藏之一,這不僅僅因為歷史的輝煌與厚重,更因為那巧奪天工的高超技藝與奇思妙想。在南京博物院18件鎮院之寶中,就有4件來自兩漢,其中西漢金獸則為人們展現了帝國初期的恢弘氣象。
金獸位于南京博物院歷史館一樓的鎮院之寶展廳中,燈光下,只見一只金光閃閃、表情呆萌的“大貓”頭枕兩爪,身體蜷伏成一團,兩只圓睜的眼睛炯炯有神,神態十分警覺,似在守護著極為重要的東西。
金獸重達18.2斤,是目前我國出土古代黃金鑄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稱為“鎮護之寶”。它原本“沉睡”在江蘇盱眙南窯莊的泥巴地里,1982年,村民萬以全在挖水渠時意外發現。它的外形極為獨特,如虎似豹,但究竟是什么、有何用途,至今眾說紛紜,從它全身滿布斑紋來看,人們認為是豹的可能性更大。
雖然金獸留下許多未解之謎,但人們從它身上還是發現了蛛絲馬跡,研究人員通過金獸內壁上的刻字以及金獸的含金量,推測金獸的年代最晚可追溯至西漢,因此被稱作“西漢金獸”。
西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多金王朝,黃金使用量巨大,無論是帝王的賞賜還是日常交易,黃金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金獸作為當時黃金制品的杰出代表,更是獨一無二,不僅純度高達99%,更是將古代金屬鑄造工藝和錘揲工藝完美結合,在已考古出土的同時期文物中,尚未發現與其類似體勢之大、工藝之精且純度如此之高的黃金制品。
無獨有偶,在南京博物院還有另一件漢代金制品、同為鎮館之寶的——“廣陵王璽”。如果說金獸見證了西漢王朝的繁榮與富足,廣陵王璽便佐證了東漢四夷賓服的榮耀。
與西漢金獸一樣,廣陵王璽也是被偶然發現的。雖然相較于前者,后者只有方寸大小,但其歷史價值卻毫不遜色。該印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第九子劉荊所用之印,由純金鑄成,重122.87克。印面呈方形,上立龜鈕,印面陰刻篆文“廣陵王璽”四字,布局疏密有致,字體端莊凝重,刀法遒勁老練,是漢印中的珍品,也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枚漢代劉姓諸侯王金印,與《后漢書·輿服志》中太子與諸王用龜鈕金印的記載相符。
該印的發現,還解決了歷史上的一個文物難題。1784年,日本福岡縣志賀島出土了“漢委奴國王”金印。根據《后漢書》記載,這枚金印系東漢光武帝劉秀所賜,但在此后百余年間沒有其他考古學上的證據證明該金印是中國制造。廣陵王璽的出土徹底結束了相關爭論,兩枚金印的大小、花紋、雕法、字體驚人相似,制作年份也相近,有學者甚至認為出自同一工匠之手,這充分佐證了歷史記載的真實性,揭示了漢朝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讓人們再次領略到那強健博望的漢世雄風。
“竹林七賢”——劍酒熔鑄六朝風流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
如果說兩漢時期,江蘇作為漢家故里,見證了帝國的榮耀,那六朝時期,江蘇則作為故事的中心,翻開中國歷史上新的一頁。
論及六朝,南京無疑擁有最為杰出、最為輝煌的歷史地位。自孫權稱帝始,至隋滅陳統一中國止,此間300余年,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王朝先后在南京建都,史稱“六朝”。在后世的記憶中,這是一個劍火與詩酒交織的時代。臺城楊柳、烏衣巷口、王謝風流……走進南京博物院的六朝館藏,一件件文物為人們再現了那段令人神往的六朝舊事。
赤壁之戰后,東吳全力開發江南,國勢日盛,建安十七年(212年),吳主孫權于楚金陵邑地營建城池,名“石頭”,并改秣陵為建業,取意“建立帝王之大業”。東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于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遷都建業,建業城的核心是石頭城(清涼山)和鐘山(紫金山),從此,“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的帝王之宅——南京作為國都的形象出現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只可惜以南京為都的王朝大多短命,建業的東吳政權僅維持了59年,后面的王朝更是無一長壽。公元589年,為了徹底消除建康(南京)南方政權國都的影響力,楊堅下令將建康城夷為平地,曾經的金碧輝煌、風光旖旎頃刻化為烏有,而六朝的盛衰也成為文人反復吟詠的題材。
如果說劍與火交織著六朝的不幸,那詩與酒便醞釀出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盛世。
雖然六朝更替頻繁,但南方總體上沒有遭受過大規模戰火,更是比血火不斷的中原地區要安逸得多,而且隨著衣冠南渡,南方逐漸成為經濟文化中心,作為六朝都城的南京,聚集了許多世家大族,更是風華極盛之地。中國歷史上迎來又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這一時期社會思想極為活躍,時代的命題成了文人的心事,智識之士開始反思前代的社會價值,探索個體意義,追尋精神自由,“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風采綽約、意義深遠的六朝文化。
這一文化理念不僅見之于文人生前的詩詞歌賦中,更滲透進人們的生后世界。當時帝王貴族的陵墓極為講究,墓室常用模印磚畫裝飾墓壁,壁畫由多塊小磚拼砌而成,題材多樣,氣勢宏大,有“羽人戲龍”“騎馬武士”“執戟侍衛”“竹林七賢”等,在南京博物院展出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便是此類磚畫中發現最早、保存最好、制作水平最高的一幅。
畫面中嵇康撫琴、阮籍“喟然高嘯”、山濤“持羽觴端坐”、王戎“衣衫散亂”、向秀“袒胸露乳”、劉伶“以酒為名”、阮咸“妙解音樂”,畫面中除“竹林七賢”外,還有一位春秋時期的遁世之士——榮啟期也穿越時空加入了這場雅聚。磚畫線條簡潔而氣韻盎然,每位人物都充分展現了各自突出的特點,展現了當時繪畫藝術的特色:追求“傳神寫影”“神與物游”,以線條描繪人物精神特質。藝術不再只是宣揚教化、敬天禮神的工具,而成為人們發自內心的自我釋放,顯示出自由奔放、鮮活生動的風采。
可以說,特定時空之下應運而生的六朝文化,不僅成為綿遠悠久的江蘇文脈中最靈動的基因,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也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它承接了大一統的兩漢王朝,使得中原文化的傳統精華在新的地理空間和歷史條件下得以充分延續和發展,也為接下來的大唐盛世的高度繁榮奠定了基礎。
琉璃拱門——走進江南盛世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千年的時光轉瞬即逝,而南京又一次站在歷史的潮頭。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于應天府置南京,這不僅是南京地名之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為統一的全國性的首都。
而早在登基之前,朱元璋就已經開始營建新都。公元1366年,他命劉基等人卜地定作新宮,相傳征發軍民工匠20多萬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南京故宮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壯麗巍峨,盛極一時。雖然今天已不可見,但通過南京博物院明清館藏里的復原沙盤,我們得以一窺當時這座“世界第一宮殿”的宏偉氣象。
南京故宮布局依據《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則,皇城周長10.23千米,宮城周長3.45千米,是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宮殿。作為中國宮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為北京故宮所繼承,是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影響至今。
遺憾的是,南京作為明朝國都只有54年,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靖難”成功的明成祖朱棣下令遷都北京,正式結束王朝皇宮的使命,南京設立南直隸。清朝入關后,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清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江蘇省取江寧、蘇州二府之首字而得名,此為江蘇立省之始。
雖然不再是政治中心,但江蘇卻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明清兩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后階段和高峰,而江蘇則是這個高峰的代表。其時,江蘇經濟繁盛,文化鼎興,有“盛世江南”之美譽,南京博物院里的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構件便是見證。
這是一次炫技般的創作,25件五彩琉璃件砌成體形瑰瑋的拱門,外側則是“六拏具”(藏傳佛教法相)高浮雕裝飾,以大鵬金翅鳥為中心,兩側依次為龍女、摩羯魚、飛羊、獅子、白象,每一種形象都蘊含著深刻的寓意。
或許人們很難想象,如此精美的拱門曾有64座,它們共同組成了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天下第一塔”——大報恩寺琉璃塔。
“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則報恩塔是也?!泵饔罉肥辏?412年),明成祖朱棣為感母恩,在南京大報恩寺修建琉璃塔,前后共歷時19年。
作為明朝琉璃瓦技術的集大成者,琉璃塔高三十二丈九尺,塔頂裝飾鍍金的九級相輪和寶珠。塔身共分九層,每層都裝飾有精致的琉璃磚、金身佛像,塔的每個檐角下都懸掛著金鈴鳴鐸,微風拂過聲振十里,傳遞佛音。琉璃塔上還點著144盞油燈,晝夜燃燒,白天“五色琉璃照耀云日”,夜晚“佛光宵燃光徹遠近”,是當時金陵二十四景之一。明代以來很多中外人士前往金陵,瞻仰琉璃塔。當時西方人更是將其視為中國的象征,安徒生的童話《天國花園》中就寫到了這座鈴聲輕響的“中國瓷塔”。
只可惜“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清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天國在南京爆發內訌,導致琉璃塔轟然倒塌,成為一堆廢墟。此后不斷有人撿拾這些珍貴的琉璃磚瓦、石雕,最終整座塔身消失。
1958年,人們在大報恩寺不遠處發現了明代官方設立的專門燒造琉璃的“聚寶山窯場”。人們發現,當時不僅燒制了每套琉璃拱門,還額外制作了2套備件。南京博物院陳列的這座拱門構件,正是專為日后維修所預留的備件,當時還出土了琉璃構件的未施釉半成品、試驗燒造的樣塊、燒造失敗的殘次品。這讓人們知道了琉璃塔的每一磚一瓦都是經過復雜的嘗試才能燒造出來的。光耀世界的琉璃塔不僅是藝術的成就,更是工匠精湛技術和探索精神的體現。
大漢的恢弘、六朝的沉浮、江南的繁盛……選一個縟麗的季節走進南京博物院,每一步,都能聆聽到歷史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