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 高起生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總結了新時代以來我國城市發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臨的形勢,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重點任務,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必須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奮力推動龍江城市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貢獻更多龍江方案。
深入學習領會,校準城市發展新航標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以及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時代城市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引。
充分認識“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定位。會議首次提出了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圍繞居住條件、生活環境、公共服務等群眾最為關心、最為期盼的問題,部署了7個方面重點任務。我們必須緊扣這一目標定位,把人民至上作為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取向,作為改進城市服務和管理的重要標尺,作為檢驗城市各項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以更優的供給滿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資源服務人民,努力打造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享有品質生活的幸福美好城市。
深刻理解“城市內涵式發展”核心要義。“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是黨中央立足我國城鎮化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部署。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提升供水、供電、供熱等保障能力,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推動城市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更好發揮城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準確把握“五個轉變”“五個更加注重”重要原則。我們要將其貫穿于城市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到實處,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讓群眾參與到城市發展決策中來;更加注重集約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城市空間利用率;更加注重特色發展,挖掘龍江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龍江風格的城市風貌;更加注重存量提質,加強對老舊小區、閑置廠房等改造利用;更加注重統籌協調,統籌好城市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堅持精準施策,打造城市發展新范式
黑龍江作為邊疆大省,十年來堅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塑造城市風貌特色、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創新城市管理服務,城市建設加速迭代更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得到顯著提升。我們將把會議部署的“一個優化”“六個建設”,作為切入點、突破口,擔當作為、真抓實干。
大力推動城市品質提升,著力營造高品質生活空間。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引導支持頭部房地產企業,通過好設計、好材料、好建造和好服務,打造一批戶型更好、功能更全、配套更齊、服務更優的“好房子”示范項目,以點帶面加速住房品質迭代。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持續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針對邊境城鎮、城中村密集、基礎設施滯后、安全隱患較多等基礎設施薄弱區域,優先構建公共空間體系,補足城市功能、提升門戶形象、快速集聚人氣,塑造具有龍江辨識度的完整社區。
大力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堅持以綠色低碳發展為引領,從體系上研究綠色低碳的標準、路徑及工作方法,持續鞏固綠色建筑發展成效,完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大力推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持續開展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推廣應用三年行動,大力推廣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讓城市居民生活享受到綠樹、藍天、碧水的普惠民生福祉。
大力推動城市文脈賡續,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建立“點—線—面”三維立體保護網絡,通過精準保護點狀遺產、有機串聯線性廊道、整體活化歷史片區,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遺產保護格局。聚焦“一五”“二五”工業遺址及中東鐵路建筑群實施分級保護,打造“中東鐵路歷史文化走廊”鐵路遺產旅游帶串聯沿線節點,通過哈達村等片區項目融合基建更新與“非遺”傳承。重點打造哈爾濱中央大街、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等一批文旅休閑街區,為歷史建筑和文化街區注入新活力、延續新故事、帶來新人氣。
大力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治理能力水平。完善城市治理工作體系,深化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推進數據資源開發和多場景應用,構建城市綜合管理“一張網”,加快智慧供熱、智慧燃氣、數字工地建設,著力構建現代化城市治理新模式。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房屋和市政基礎設施安全管理,增強城市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高城市安全韌性水平。
注重攻堅突破,激發城市發展新動能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這深刻凸顯了城市更新在城市發展存量提質增效轉型階段,對于城市發展突破困境的核心價值與關鍵作用。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按照“統籌謀劃、重點突破、穩中求進”原則,力爭更多創新舉措,加快把“施工圖”轉化為“實景照”。
在體制機制上下更大功夫。充分發揮哈爾濱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帶動作用,積極探索與城市特點相適應的工作機制、技術方法和管理措施。推廣“大學校區—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龍頭企業集聚區—創新產業化集聚區”的“五區”協同發展模式,構建“產學研城”四位一體融合機制。統籌用好財政、金融資源,完善市場化融資模式,推動平衡公共利益和市場主體的制度創新,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可持續城市更新模式。
在實施路徑上下更大功夫。以“住房—小區—街區—城區”為更新單元,系統構建特色化、沉浸式消費場景體系,推動空間重構與消費場景升級。在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城市,依托中東鐵路文化街區、工業風文創園等既有空間載體,通過“文化+商業+旅游”業態組合拳,打造沉浸式主題消費集群。同步推進“夜龍江”經濟帶建設,在高校周邊、濱水區域布局夜間消費業態,形成兼具工業文化與創新活力且具有龍江特色的夜間經濟集聚區。
在政策供給上下更大功夫。以《黑龍江省城市更新條例》為統領,配套出臺存量用地混合開發、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等實施細則,加快構建“1+N”城市更新政策體系。發揮好財政專項資金和中央預算內資金對城市更新的引導作用,鼓勵地方政府探索設立專項基金、發行專項債券,引導政策性銀行支持城市更新工作,形成具有東北老工業基地特色的政策供給模式。
在模式拓展上下更大功夫。建立健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提升”的城市體檢閉環機制,精準查找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短板與不足。聚焦公共安全、功能完善、轉型升級等重點,謀劃實施一批惠民生、促發展、防風險的更新項目。建立覆蓋事前評估、事中監督、事后評價的全周期管理體系,將公眾參與嵌入更新單元劃定、方案設計、實施監督等全流程,形成政府主導、多元共治的更新治理格局,推動實現從“被動修補”到“主動預防”的治理模式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