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至20日,全省“數字住建”工作會議在青島召開。會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住房城鄉建設部“數字住建”和省委、省政府“數字強省”建設工作安排,總結回顧建設成效,交流經驗、分析形勢、明確思路和重點任務,舉全行業之力打造高水平“數字住建”,以數字化驅動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廳長王玉志、住房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副主任范宏柱出席會議并講話,青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解宏勁致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王潤曉主持會議。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現場觀摩了青島市“數字住建”一體化平臺、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詳細了解核心功能與應用場景;集體參觀華為“方舟壹號”空間智能開放實驗室,體驗未來居住空間數字化前沿技術;實地考察特銳德超階零碳數字建筑,學習“超低能耗、智慧運維、零碳運行”一體化創新理念與實踐成果。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與住房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分別簽署合作協議,天津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及省內部分城市主管部門作了交流發言。
會議認為,近年來,全省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將“數字住建”作為引領行業變革、筑牢發展根基的基礎性工程扎實推進,呈現出“點上突破、面上提升、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一是平臺基礎支撐得到新加強。數字底座逐步夯實,數據資源匯聚成效顯著,建設運維模式集約高效。二是助力行業監管取得新成效。城市安全智慧防線全面加強,房屋安全數字化監管持續強化,工程建設施工智慧化水平有效提升。三是賦能城鄉治理再上新水平。加速推進城市運行管理服務“一網統管”,扎實推進智慧物業服務管理,穩步推進村鎮建設數字化。四是助推改革創新實現新突破。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數字化駛入“快車道”,政務服務數字化按下“快進鍵”,公積金服務數字化跑出“加速度”。五是驅動產業轉型邁上新臺階。智能建造發展步伐加快,房地產和住房保障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BIM技術應用更加廣泛。
會議指出,“數字住建”是數字中國戰略在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的重要體現。打造高水平“數字住建”,是培育新質生產力、順應數智化趨勢的必然要求,是破解行業監管瓶頸、提升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全系統要深刻認識打造高水平“數字住建”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做到更加注重統籌謀劃、更加注重創新突破、更加注重數實融合、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讓企業群眾在數字化變革中切實感到便捷、高效、安全,讓“數字住建”的成果可知、可感、可及。
會議強調,全省“數字住建”工作要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平臺為基礎支撐,以場景為重要載體,大力推進新一代數字技術與住房城鄉建設全領域、全周期、全鏈條深度融合,深入實施“數字城市、數字安居、數字建造、數字村鎮、數字政務、數字強基”六大工程,加快構建統一賦能、貫通協同的高水平“數字住建”體系,統籌打造服務城市建設治理、保障百姓安居宜居、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政務服務環境的標志性數字應用場景,系統性提升城市運行安全與綜合治理效能、產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水平、行業監管與高效服務能力,以高水平“數字住建”賦能全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實施數字城市工程,賦能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構建城市數字底板,提升智慧城管效能,守護城市生命線安全,以數字化助推城市更新。二是實施數字安居工程,賦能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開展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數字化安全監管,助力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重塑房企開發運營方式,推進智慧住區與數字家庭建設。三是實施數字建造工程,賦能建筑產業現代化。加快建設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持續推動新型建筑工業化全產業鏈發展,提升數字設計水平,深入推進智慧工地與消防審驗數字化。四是實施數字村鎮工程,賦能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加快推進“數字農房”建設,穩步推進“數字村莊”建設,大力推進“數字小城鎮”建設。五是實施數字政務工程,賦能住建營商環境優化。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改革,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提高機關政務運行數字化水平。六是實施數字強基工程,賦能數據要素價值釋放。深化“數字住建”平臺建設,強化數據歸集治理,加強數據分析應用,筑牢網絡安全底線。
會議要求,要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強化部門協同、爭取政策支持,引導多元參與、激發各方活力,建強人才隊伍、培育專業力量,為推動“數字住建”各項任務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會議號召,全省住建系統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牢記“國之大者”,胸懷星辰大海,向“新”而行、向“數”圖強,在打造高水平“數字住建”中爭當排頭兵,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有關處室、單位負責同志;各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局,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濟寧、威海、濱州、菏澤市水務(水利)局,濟南、青島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負責同志;有關行業社會組織、科研機構、企業及專家代表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