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綠色農房建設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抓手。各地積極探索裝配式建造等多元路徑,讓農房不僅更安全、更舒適,也成為節能減碳的“綠色細胞”。一幅幅安居低碳的美麗鄉村圖景在各地徐徐展開,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低碳建造 “搭”出幸福家
陽光下,河北省深州市深州鎮大榆林村村民張亞忖家的嶄新小院,滿是新時代農村的蓬勃朝氣。這處采用裝配式技術打造的農房,從藍圖繪制到竣工入住僅用40多天,既彰顯了“深州速度”,更飽含了民生溫度。
相較于傳統建造模式,裝配式農房以工廠預制的鋼筋混凝土模塊為核心,現場快速組裝即可成型——不僅大幅壓縮工期,還能極大地減少現場建筑垃圾與揚塵污染,環保優勢顯著。深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類農房每平方米成本約950元至1500元,不僅抗震防風能力強、冬暖夏涼體驗佳,從建筑全生命周期來看,也契合了綠色低碳的發展要求。
“房子建得快,而且住得更舒服!”張亞忖對新居的體驗格外深刻,“夏天室外30多(攝氏)度,屋里才20多(攝氏)度;以前冬天取暖就要花四五千元,現在差不多能省一半。”這份舒適,源于農房優良的保溫隔熱性能,從根源上降低了人們對供暖與制冷的能源需求。
政策支持為裝配式農房推廣也注入了強勁動力。河北省對選用裝配式建造的試點農戶給予補助,并開通“裕農通”平臺、微信二維碼等線上申報渠道,讓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更加暢通。為保障建房質量,深州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聯合工信、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多個部門,構建起“規劃設計—建設標準—審批優化—質量監管—財政獎補”的全流程服務鏈;組織設計下鄉活動,讓專業技術人員上門幫農戶定制戶型、修改方案,確保農戶“建好房、住好房”。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74戶裝配式農房的網上申請審核與施工指導驗收,越來越多的農民接受了這一新型的建造方式,享受著低碳安居帶來的“紅利”。
節能改造 暖屋更暖心
為鞏固冬季清潔取暖成果、持續改善空氣質量、保障取暖設施長效運行,今年,山東省膠州市將農房節能改造納入政府實事項目,通過提升農房能效,讓農村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更加扎實。
在鋪集鎮小莊新村崔家河村,農房節能改造施工正在有序推進:工人們忙著為房屋外墻加裝保溫隔板、打錨固釘、涂抹水泥,每一步都嚴格遵循施工標準。該村共有161戶納入改造計劃,目前進度已經過半。村民管延先的家不僅外墻加了保溫層,還裝上了空氣能熱泵產品。他笑著說:“這東西春夏秋冬都能用,今年冬天肯定更暖和,我特別滿意!”此次農房節能改造覆蓋該市9個鎮街53個村莊,惠及8000多戶村民。政府按照每戶7000元標準提供補貼,并始終遵循“政府引導、農民自愿,設計引領、因地制宜,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的原則。
從全國來看,北方地區農村冬季采暖能耗長期偏高,農房節能改造則是破解這一問題、推動低碳轉型的有效手段——通過對外墻、屋面、門窗等圍護結構改造,可顯著提升保溫隔熱性能,減少采暖制冷需求。住房城鄉建設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此前印發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也曾明確提出,積極推進北方地區農房節能改造,改造后實現整體能效提升30%以上。
“既要趕進度,更要保質量。”膠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會督促責任鎮街嚴把材料進場、施工關鍵節點,堅持“樣板先行”打造精品;同時采用“一線工作法”不定時抽查巡檢,發現問題立行立改,全力將這項工程建成群眾滿意的“實事工程”“暖心工程”。
科技賦能 鄉村繪新景
在廣東省鶴山市址山鎮蓮珠新村,農房屋頂之上,一片片深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為村里一道兼具科技感與生態美的獨特風景。該項目目前已全面實現并網發電,走出了一條“村民受益、企業有利、鄉村變美”的多贏路徑。
作為該省首批縣域“光伏+建筑”應用試點,鶴山市創新采用“一鎮一試點”模式,將光伏推廣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及農房風貌提升深度融合;政企攜手搭建的“電管家”智聯服務體系,更為這場鄉村綠色轉型注入了強勁動力。
蓮珠新村的光伏項目采用“整村連片租賃”模式——既租用村民房屋屋頂,也利用村集體公共區域建設光伏設施。址山鎮黨委書記馮永強介紹說,該項目預計年發電收入超過53萬元,對村民而言,每年還可獲得900元租金,既鼓了自己的腰包,也讓村集體收入有了新來源。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鶴山市注重“規范化”與“風貌感”雙提升:一方面,委托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學院編制光伏屋面改造選型方案與應用圖冊,鼓勵村民“按圖施工”;另一方面,制定專項審批流程,落實整鎮整村全過程管理,杜絕隨意加裝影響村容情況的發生。在龍口鎮青文村,村“兩委”還制定了“光伏+農房”建設村規民約,從項目目標、報批程序到外觀風貌要求、安全標準等內容逐一細化宣傳,既打消了群眾顧慮,也規范了建設行為。
隨著一個個項目成功落地,鶴山市已基本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助力、群眾支持”多方共建共贏的格局,讓“光伏+農房”成為鄉村綠色發展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