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公園內荷花次第綻放,粉白嫣紅的荷花搖曳于碧波之上,勾勒出“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美麗畫卷,吸引諸多市民游客入園觀賞。近期,上海、云南等地以“荷”為媒,從自然觀賞、感悟文化、科技賦能三大維度出發,為市民游客打造一場“可賞、可品、可游”的夏日文化之旅。
自然觀賞——盡享“人在畫中游”
上海醉白池公園在西門照壁、水杉林、雪海堂庭院、碑刻畫廊庭院等區域,打造了4處主題景點、4處打卡點;主干道及庭院等處展出了80余個品種、600余缸荷花,營造步步觀荷的效果;碑刻畫廊庭院等處則以仿古架子、詩畫絹布背景等形式,將荷花的自然靈秀與古典園林的雅致格調相融合,匯集了“霓裳”“小玉”“小粉”等碗蓮名品,市民游客在這里可盡享“人在畫中游”的詩意。
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公園的南湖塘、東湖塘、內湖塘等水域栽種荷花約2.6萬平方米,展出太空蓮36號、星空牡丹、萬維莎、紅寶石等多個品種,同時在東湖塘區域新引種香水睡蓮,展現“十畝荷花魚世界”的錦繡風光。此外,公園南門、中心區等區域布置4組荷花主題打卡景點,碧水蕩漾、荷葉亭亭,粉白的荷花迎風舒展,孩童劃著小船嬉戲,市民游客拍照打卡,夏日賞荷樂趣盡在其中。在翠湖東路至中心區堤岸,利用百余盆缸栽荷花布置20余組景觀小品,市民游客可近距離觀賞荷花,感受“步入藕花深處”的意境。
河南省鄭州市2025年主題荷花展在西流湖公園開幕,本次參展荷花及水生植物品種有紅水仙、玉繡球、秋翠、豆蔻年華等110余種。西流湖公園將水面劃分為不同區域,各個品種的荷花疏密有致,配合水生植物,水面景觀更富有層次感。市民游客沿著景觀步道,漫步于荷花叢中,一邊是碧水藍天波光倒影,一邊是荷花艷艷觸手可及,陣陣清風拂面,呼吸著荷花的清香,心曠神怡。步道兩旁的楊樹高大聳立,枝繁葉茂,形成涼爽的樹蔭,市民游客還可享受樹下的微風。
感悟文化——讓市民游有所學
除了展示荷花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韻亦通過與市民游客互動的方式得以彰顯。
北京市東城區龍潭西湖公園以“荷韻龍潭·詩畫西湖”為主題,開啟第三屆荷花文化節。本屆文化節深挖“荷”與“廉”的文化契合點,以花為媒弘揚清廉品格。
公園舉辦的“蓮”潔荷花書畫攝影作品展結合廉潔文化建設,號召干部職工和社區居民圍繞荷花進行創作、攝影,以“蓮”喻“廉”,引導市民“思蓮花、學廉潔、樹榜樣”,受廉潔教育,樹廉潔形象。據悉,共有33幅作品在公園北門內、西門內、南廣場宣傳欄進行集中展示,優秀作品電子版同步在“東城園林”“東城區屬公園”等微信公眾號上宣傳,實現藝術之美與廉潔之風共融。
“荷韻江南·拙政雅集”長三角荷花插花藝術交流活動日前在江蘇省蘇州市拙政園拉開帷幕。來自上海、杭州、無錫等地的園藝師們齊聚一堂,以荷為媒,創作出15件匠心獨具的插花作品,讓古典園林的廳堂館榭瞬間“活”了起來。
此次插花作品以荷花為主角,結合拙政園玲瓏館、卅六鴛鴦館、見山樓等經典建筑的室內風格,巧妙運用寫形、寫景、寫意等手法,讓每一件作品都與環境融為一體。這些作品都凝聚著創作者對荷花的獨到理解,有的清新飄逸,如清風拂過荷塘;有的禪意悠然,似文人墨客筆下的水墨丹青;還有的野趣橫生,仿佛擷取了一角自然荷塘置于案頭。市民游客漫步其間,不僅能欣賞到園藝師們的精湛技藝,感受到“心靜自然涼”的夏日雅趣,也能領略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科技賦能——賞荷有了“智慧”體驗
AI(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為傳統賞荷方式注入了科技新意。從智能導覽到AR(增強現實)互動,這些“荷花+AI”的創新應用讓千年荷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第十二屆上海荷花睡蓮展以“蓮開萬象和荷共生”為主題,作為主會場的古猗園引入“荷蓮智能識別系統”,市民游客通過園區微信小程序拍攝荷花,可實時識別品種并展示詳細檔案。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系統收錄國內外200余個荷蓮品種,基于深度學習模型對花瓣紋理、顏色、花蕊結構進行分析,識別準確率達92%。此外,園區設置10處AI語音導覽樁,市民游客掃碼即可收聽由上海戲劇學院配音團隊錄制的講解,內容結合AI語義分析技術,自動關聯詩詞典故與科學知識。
申園“滿庭芳”夜游項目則推出AR荷燈互動系統,市民游客通過手機掃描水面,可看到虛擬荷燈隨真實水波浮動。每盞AR荷燈對應不同歷史時期的荷文化元素:點擊唐代荷燈,會播放AI合成的《采蓮曲》古樂(基于敦煌樂譜數字化修復);點擊宋代荷燈,則展示用3D建模還原的宋代文人“曲水流觴”雅集場景。
北京市圓明園第三十屆荷花節以“心歸荷處”為主題,首次引入AI導覽地圖,為市民游客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市民游客只需掃碼,便有一位“智慧導游”實時解答關于荷花知識、歷史故事的各種疑問,還能收集大家的興趣點作為未來活動策劃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