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推動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跨界融合,加快發展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新質生產力,以先行示范區標準打造智能建造“深圳模式”。
完善政策體系,謀劃發展“一盤棋”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建立齊抓共管機制。2023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深圳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深府辦函〔2023〕30號),全力構建“技術標準、項目建設、產業培育、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政策支持”六大體系,明確“到2025年末,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體系基本建立”等工作目標。成立智能建造工作專班,由市領導統籌協調全市智能建造試點工作。建立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實施情況報送機制,形成全市上下目標一致、分工明確、齊抓共管、協力推進的良好局面。
二是強化部門聯動,落實多元激勵政策。通過多部門協同聯動,共同謀劃支持智能建造發展政策。產業培育方面,將智能建造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以及工業和信息化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科技創新方面,在市科技重大專項中布局智能建造領域相關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已對12個相關項目予以資助,撥付資金超7 700萬元。土地規劃方面,優先保障智能建造產業園和生產工廠用地需求,并對土地產出率、地均納稅額等用地控制指標給予適當的折減優惠。財稅金融方面,在企業購置、使用智能建造專用設備方面,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予以申報抵免,已有8家智能建造企業成功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按規定享受減免稅額。
立足鵬城優勢,布局產業“一張網”
一是強龍頭,大力培育特色產業鏈企業。發揮建設單位的“鏈長”縱向統籌作用,強化施工總承包企業的“鏈主”橫向組織作用,引入跨界企業的“鏈翼”側向賦能作用。發布智能建造產業鏈企業名單,確定以深投控、地鐵集團、安居集團等為代表的40家產業鏈企業。
二是補鏈條,打造智能建造產業生態。在龍崗區建設“深圳建筑產業生態智谷”,圍繞智能建造、智慧建筑、低碳節能“三大產業集群”,以“1個總部基地+1個產業園區+N個產業集聚區”為核心支點,形成鏈狀產業生態聚集區。生態智谷內正在打造智能建造產業園,建成后將成為集模塊化建造、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智能建造“燈塔工廠”。在龍華區打造數字設計產業集群,建立“研發設計+工程服務+信息服務”一體化服務體系,推動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
三是聚集群,充分發揮產業聚合優勢。推動130余家會員單位成立深圳市智能建造學會,組織10余家單位發起成立深圳市智能建造產業促進會,為智能建造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2024年13家深圳本土企業聯合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建造領域相關單位共同發起成立“粵港澳智能建造產業發展聯盟”。與香港建造業議會、香港高校等加強合作交流,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立“深港先進建筑科技創新研究院”,整合深圳與香港的科研資源,聚焦建筑機器人、模塊化建筑等關鍵技術研發,推動兩地技術成果共享與轉化,帶動大灣區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
深耕科技沃土,闖出創新“一條路”
一是堅持以結果導向探索技術路徑。以提高品質、提高效率、保障安全、降低成本作為衡量智能建造技術應用成效的標準,充分發揮企業創新能動性,引導企業靈活選擇適宜的智能建造技術,探索形成了以模塊化建筑集成體系、施工裝備平臺集成體系、建筑機器人組合體系為主的智能建造技術集成應用實施路徑。施工裝備平臺集成體系通過集成布料機、自動噴淋等大量的設備設施,實現鋼筋綁扎、模板安拆、混凝土澆筑和養護等傳統施工工序同步進行,為施工現場提供類工廠化作業環境。建筑機器人組合體系通過在項目不同施工工序組合使用不同建筑機器人,可輔助或替代人工完成傳統“危繁臟重”的施工作業內容,實現“人機協同”新模式。
二是堅持以創新載體支撐科技研發。積極創建住房城鄉建設部智慧低碳建筑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住房城鄉建設部全屋智能重點實驗室、國家數字建造技術深圳聯合創新中心“三大平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6個、省級平臺19個、市級平臺13個,將人工智能(AI)、建筑機器人等研究內容列為科技計劃項目重點專項優先支持。2024年新增智能建造領域科技計劃項目立項23個,累計已有113個,有力推動了智能建造核心技術的突破與場景應用的落地。其中,小庫科技研發的智能設計云平臺,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深度學習海量設計案例與行業規范,用戶輸入相關設計參數即可快速生成上千個建筑規劃方案;中建鋼構針對狹小現場焊接場景研發焊接機器人,已實現批量交付;華為發布全國首個《建筑開源鴻蒙互聯參考架構》,重點圍繞智慧工地、智慧能源、全屋智能等典型場景,打造自主創新的行業數字底座。
三是堅持以成果轉化激發市場活力。積極推動技術成果轉化,2024年發布《深圳市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清單(第一批)》,涵蓋具有創新性、先進性、適用性的技術產品案例共36項,其中8項列入《住房城鄉建設部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21項列入《廣東省2022年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范例》。加快建立智能建造標準體系,2024年新立項智能建造領域標準13項,累計發布實施相關標準26項,其中《智能建造技術應用效果評價標準》通過構建管理效益、工程效益、行業效益等三個維度,包含12個指標的“可量化、可收集、可考核”的智能建造效果評價體系,幫助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對照總結技術應用成效,推動項目主動選用適宜的智能建造技術。
狠抓工程應用,樹立示范“一面旗”
一是清單式落實試點任務。建立工程項目清單,落實各區、各部門項目數量要求。建立技術目錄清單,2025年更新發布《深圳市智能建造技術目錄(第三版)》,涵蓋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智慧運維、建筑產業互聯網、智能建造裝備、智慧監管七大板塊共47項技術。在試點項目實施中要求必須選用目錄中的技術,對于政府投資或國有資金投資工程應當選擇應用至少10項技術,其中自主可控BIM系統、智能工廠數字化管理平臺和施工工地數字化管理平臺為必選項。
二是多樣式遴選試點項目。2023—2024年遴選發布124個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包含學校、醫院、保障性住房、工業廠房等多種建筑類型,覆蓋房建、市政、水利等領域。如安居景馨苑項目是在高密度城區建造的混凝土模塊高層住宅,從首吊到封頂,僅用時148天,各階段運用數字化工具,打通設計、生產、運輸和現場施工的數據壁壘,實現了全過程數字化管理與交付。深圳華富村東、西區舊住宅區改造項目同時使用高層住宅施工裝備集成平臺和超高層公共建筑施工裝備集成平臺,集成應用了單塔多籠循環電梯、井道式施工電梯、5G遠程控制塔機、超高泵送及泵壓監測、磁力緩降逃生裝置、基于安全網格化管理的智能安全帽應用等多項智能化技術。通過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將相關數據進行統一集成分析處理,提升項目管理效率,勞動力投入減少30%,工效提高50%。坪山區沙湖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系統性集成應用建筑機器人,項目在主體結構與裝修交付建造過程中使用了來自6個不同品牌共18款建筑機器人,結合BIM智慧工地管理平臺通過定制化生成“BIM模型地圖”,規劃機器人路徑,驅動機器人執行施工任務,實現施工作業的智能化調度。
三是樣板式跟蹤項目實施。對全市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管理,收集試點項目實施方案,組織專家進行實地技術指導,并對智能建造集成化程度高、實施效果良好的項目進行多渠道多角度推廣,發揮出標桿示范效應。如通過舉辦深圳機場南區國內轉運貨運樓項目、深圳國際交流中心項目等現場觀摩活動,向觀摩人員集中展示了數智設計、數字孿生、住宅輕型造樓機、5G無人塔吊、建筑機器人、智能生產線、三維激光掃描等智能建造前沿技術應用,使大家身臨其境體會到了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帶來的新理念和新技術。
構筑多級梯度,凝聚人才“一條心”
一是強智庫,持續充實智能建造專家庫。拓寬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先進領域相適應的人才引進渠道,支持引進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國內外高端緊缺人才。遴選近40名智能建造領域專家,充分發揮專家“智囊團”作用,為智能建造技術評定、試點項目遴選、技術應用提供了有力指導與技術支撐,并對重點項目進行技術論證,協助解決試點項目的技術攻關。
二是強基礎,做好專業人才儲備。會同教育部門、高等院校、行業協會、骨干企業開展智能建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討,探索產業與人才發展、產教融合等方面的技術路徑。推動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設立智能建造專業,近兩年新招收學生逾320人,加快培養適應智能建造發展模式的復合型人才。
三是強團隊,開展產業工人實操訓練。組織政府投資建設的智能建造項目,安排建筑工人參加智能建造專項技能培訓。依托現有10家建筑工人實訓基地,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組織了近萬名產業工人進行培訓。培訓緊扣智能建造前沿技術內容,構建了“基礎理論+場景實訓+項目實戰”的立體化培訓體系。在課程設計上,增設BIM數字設計、智能化生產線、智能施工裝備、建筑機器人等智能建造培訓課程;在實訓場景上,搭建了BIM建模、智能生產車間參觀、建筑機器人實操等實景化教學場景;在項目實戰上,創新采用“1+N”導師制,由企業工程師與院校專家聯合指導。
加強宣傳培訓,營造氛圍“一個調”
一是開展政策宣貫。通過深化政策傳導提高行業政策認知度、凝聚智能建造發展共識,舉辦《深圳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宣貫會、《深圳市智能建造技術目錄(第二版)》宣貫會。
二是開展技術宣傳。遴選亮點突出的代表企業和項目,組織開展14場技術培訓會、項目分享會以及線上講堂等一系列宣傳活動,邀請企業骨干、專業學者對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案例、智能建造優秀項目進行介紹,通過打通技術研發到工程應用的轉化通道,推動跨域經驗互通與協作創新。
三是開展產業宣傳。舉辦首屆國際智能建造產業博覽會,設有BIM產品與數字設計、工業化部品與智能生產等7大展區,共1000余件創新展品,吸引來自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家展商參展,現場簽約總額超40億元,是國內智能建造領域規模較大的產業博覽會之一。
下一步,深圳市將全力抓好三年試點收官工作,保質保量完成試點任務,奮力從“試點”邁向“示范”。一是強化技術推廣應用。加強人工智能(AI)數字設計優化、智能機器人協同施工和技術轉化應用,圍繞典型場景打造具體應用標桿,形成智能建造集成應用高地。二是深化產業跨界融合。建立智能建造產業鏈圖譜,依托粵港澳智能建造產業聯盟,針對產業鏈短板吸納更多裝備制造、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跨界企業融合發展。三是做好總結評估和未來謀劃工作。全面評估三年試點工作和各項智能建造技術的實施效益,進一步科學謀劃深圳智能建造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和舉措,將智能建造打造為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