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工手動清洗路面,費事又費力,現在省力多了。”環衛工人孔師傅手持高壓打磨機,在海珠區琶洲路面進行清掃,機器所過之處,路面臟污迅速被清洗干凈。
這是廣州市海珠區精細化保潔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海珠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圍繞打造“城央生態宜居區”目標,以“三化一工程”(“三化”指機械化保潔、網格化管理、智能化管控;“一工程”指環衛設施設備提升改造工程)為突破口,以新質生產力為城市管理高質量發展賦能蓄力,持續在城市管理精細化、品質化、智慧化上下功夫,力促環境風貌實現新提升,推動城區面貌蝶變煥彩。
效率提升約5倍,機械化為環衛工人減負增效
新能源巡回保潔車、清掃一體車、小型作業車、灑水車、掃路車……每天從早上5時開始,海珠區的環衛工人就陸續忙碌起來,在使用機械化設備后,每班環衛工人8小時的清掃面積可達3000平方米,而此前只有500~800平方米。
“機械化大大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減輕了工人的負擔。”海珠區城市管理監督檢查中心一中隊中隊長曹其虎介紹,海珠區立足現有保潔面積,劃分為東、西、南三大片區,并以當前保潔班組為藍本,將保潔面積細化為30個道路保潔網格。“我們以8萬平方米/網格的基準,將保潔面積細化為30個道路保潔網格,然后按照廣州市有關標準規范的要求,核算出各網格作業面積需要的人員和設備需求,并以此為基礎細化和完善保潔作業流程,做到人員定崗定責、設備定量定位。”曹其虎說道。
海珠區將新能源巡回保潔車、清掃一體車、灑水車、掃路車等機械設備納入網格管理,遵循一路一策、一點一策的原則,做到各種作業車定時、定點、定量作業,同時完善“掃、吹、洗、磨、擦、抹、撿、巡”等工序,并做到各工序無縫對接,形成機械為主、人工為輔的作業模式。
除了路面保潔,海珠區還扎實做好轄內95條河涌及相關聯通工程約135公里的保潔保障工作,提升河涌保潔整體水平,努力使河更清、水更明,助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我們按照‘一涌一策’的原則實行單列管理,落實每天保潔作業時間不低于9小時,通過全面清撈及巡回保潔相結合,清理河涌漂浮垃圾,積極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曹其虎介紹。
用現代化治理的思維整合資源,聯動解決發展難題,海珠區的小網格可以撬動大治理。然而,完善的監督管理系統與智能化的環衛設備同樣重要。為了讓小網格發揮出好效果,海珠區落實網格化監督巡查要求,建立監督巡查隊伍、保潔保障隊伍,通過“定崗定責+機動巡查”的方式實現雙巡查工作機制,實現相關城市環境問題及時發現、快速反饋、迅速整改的閉環管理模式。
科技賦能,精心打造智能化系統
在海珠區城市管理監控指揮與質量監測中心大廳,所有環衛作業車的行駛軌跡、車內監控、作業情況都清晰可見,這是海珠區未來將要打造的“一網統管”系統的子系統——車輛監測系統。
該中心監控指揮坐席員李秋芳介紹,為實現“一網統管”,海珠區正加緊建設智慧城管一期工程。按照全區一盤棋的原則,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按照“1+2+N”(打造1個基礎設施層,建設以數據統一管理平臺、城管視頻匯聚平臺2大平臺為核心的應用支撐層,建設多個應用系統)建設思路打造海珠區智慧城管一期工程,滿足各項具體業務管理需求,力爭初步形成區級“一網統管”智慧城市管理模式,推動事后處理向事前服務管理轉變,實現全面、高效、精細的城市管理。
“使用這一系統,可以實現對車輛和司機的安全監管,也可以隨時掌握車輛作業規范,此外,有突發任務我們也可以隨時就近調動車輛,盡快完成工作任務。”該中心車輛調度管理組組長陳廣政說。
同時,在智慧城管一期工程的基礎上,海珠區正在探索“云繳費”,推進環衛收費系統建設。開發環衛收費程序,推進“環衛工人電子牌”“電子圍欄”應用,構建智能化環衛體系。目前,相關公眾號、小程序及各試點街道商戶號的系統架構和基礎數據建設已經完成。系統建成后,將進一步提高環衛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環衛保潔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