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街區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不僅保存了城市發展的痕跡,還是市民生活的舞臺,承載了人們對城市的記憶和情感。因此,遼寧省沈陽市在對老舊街區的更新改造過程中,將其置于歷史街區、傳統街市、特色商圈的功能轉換、業態升級、活力提升的大背景下,圍繞基礎設施配套的完善、交通組織的優化、公共空間品質的提升、商業業態的豐富、消費場景的創新,以及周邊居住環境改善等方面,因地制宜、統籌思考、綜合施策、多措并舉,先后實施一系列老舊街區更新改造,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其中,沈陽方城文化旅游區(以下簡稱“沈陽方城”)通過老舊街區更新改造實現蝶變,先后獲得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國家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等榮譽。
作為沈陽2300年建城史的發源地,方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沈陽故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被譽為“東北第一街”的中街,以及大量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風貌建筑。方城片區整體改造提升項目四至邊界分別為東、西、南、北四條順城街路,東西、南北長度各約1.3公里,近似正方形。該片區更新改造前面臨基礎設施老化、功能配套不足、業態低端等諸多問題,無法成為沈陽的城市名片,成為廣大市民心中的遺憾。面對群眾廣泛期待,沈陽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大拆大建”“微改造‘繡花’功夫”“保護好傳統老舊街區”等指示精神,圍繞打造“古城復興典范、中華文化地標、國際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定位,對沈陽方城進行了更新改造。
五位一體,提質更新改造
重建空間形態,留住城市記憶。堅持規劃引領,編制《沈陽方城城市設計方案》《沈陽方城風貌管控及建設指引》,引導更新改造。圍繞保護利用,堅持“修舊如舊”理念,對吉順絲紡等保存較完整的歷史風貌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對主要街路沿線118棟建筑外立面及方城4個界面進行美化修繕,對67條胡同進行微更新,展現“方形城池、井字格局”的空間形態,體現“坊巷趟院、青磚灰瓦”的北國建筑特色,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特色,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通過全域線纜入地鋪設,修復城市天際線,采用U形街道設計和智慧路燈系統,在保留街區傳統肌理的同時提升通行效率,平衡古城保護與現代需求。
重現文化活態,延續歷史文脈。堅持以用促保,活化歷史文化資源,開放東三省總督府舊址等41處文博場館,利用市場化手段,盤活原兵部舊址建設唐英博物館等。通過原貌修復城墻、角樓等歷史建筑,串聯汗王宮遺址、原點廣場、沈陽故宮、東三省總督府舊址、張學良舊居等30余處旅游景點,形成以“胡同”為紐帶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尋跡游動線,讓游客親身感受沈陽方城古韻新風。
重構經濟業態,優化發展格局。沈陽方城以“古城復興”為脈絡,構建起“一宮兩府多巷”文旅商融合生態圈,將體驗式、場景化業態升級與方城獨有的歷史文旅元素相結合,構建了“世遺、樂游、閑適、見聞、潮聚”五大“商業消費+文化體驗”的多維度消費場景,打造可逛、可感、可玩的“24小時消費新場景”。先后引進品牌首店54家、品牌旗艦店和體驗店170余家,推動4個大型綜合體實現業態轉型,打造頭條胡同滿族民俗文化主題園區等3個夜經濟場景,劇本秀產業園匯聚企業130余家、年產值達2.5億元,旅拍、劇本秀等體驗式文旅新業態占比由原來的3%增長至46%。
提升環境品質,推進社區街區有機融合。因地制宜,牢牢把握沈陽方城內景區、街區、社區相交融的特點,在更新中打破三區邊界,讓社區、街區變成景區,實現社區與街區共生共榮,形成“無界融合”的新范式。改造提升帥府、翠生等老舊小區,優化小區建筑立面、道路、排水、景觀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為老舊城區居民打造風貌傳統、設施實用、景觀優美、輕松愜意的公共社區環境,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和真實的旅游體驗。
創新治理體制,推進社會參與居民自治。多元共治,創新探索“商居共治”模式,整合政府、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實現“建、管、服”一體的治理格局。成立了商戶自治組織“中街商會”,探索實行商會協商前置、政府審批跟進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還街于商”,實現了商戶充分自治與政府有為領導的緊密結合。同時,廣泛征求周邊商戶、社會團體意見,加大宣傳力度,爭取社會各方理解與支持,確保方城改造項目順利推進。
四項推進,保障更新改造
微更新與精細化設計。重塑方城“井字格局”,串聯散落資源,在重要節點打造大體量沉浸式項目,形成多場景融合與沉浸式新體驗。融入智慧化管理理念,通過社區、景區停車位一體化規劃設計,釋放更多停車空間,緩解停車難問題。聚焦綠色生態理念,打造線性林蔭慢道,提升環境品質與空氣質量。
多元主體協同發力。沈陽方城片區改造項目由政府主導,統一開展規劃設計、政策引導和監督管理,同時積極吸引企業、社會組織、專家學者和居民等多元主體參與,凝聚強大合力,形成政府、高校、企業、服務機構、設計單位、施工單位、運營單位協同發力的高效實施體系。
創新資金保障模式。構建整合政府投資、社會資本投入以及銀行授信支持等多元資金的城市更新保障模式,為更新改造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支持。例如,中國銀行提供了1.5億元的授信支持用于沈陽古城綜合保護利用項目,通過文商旅融合模式,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消費場所,實現長期穩定的收益和資金收支平衡。
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更新改造過程中著重關注歷史文脈傳承,依據1921年至1931年沈陽老地圖,還原歷史地名,通過挖掘和展示老胡同的歷史文化、民間故事等文化遺產,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旅游項目。例如,結合既有的樂器產業基礎,打造以音樂為主題的文化街區等。
“由小到大”,全域更新改造
從沈陽方城更新改造的“小切口”到全域老舊街區更新改造的“大格局”,沈陽錨定建設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目標,以沈陽方城為原點,聯動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大東鐵西工業遺存構建百姓認可的全域老舊街區、老舊商圈更新網絡。
更新改造一批文化商圈,重點打造展現原鄉文化的老北市,展現獨特民族風情的西塔街,讓傳統文化與商業創新完美結合。更新改造一批專業商圈,重點打造以紡織服裝全產業鏈為特色的五愛街、南塔街,以數碼科技為特色的三好街,讓傳統商貿與數字生態有機聯動。更新改造一批區級綜合商圈,重點打造交通樞紐驅動的沈陽北站商圈,工業基地“煥新”的鐵西興華街產商融合帶,工人新村“煥新”的大東和睦路社區商業圈,煙火氣凝聚的皇姑長江街,讓城市功能補位與民生消費升級深度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