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28日是第三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主題為“分類齊參與低碳新時尚”。活動期間,各地圍繞推進源頭減量、突出回收利用、加強小區宣傳、深化校園教育、加大設施開放等重點,開展了一系列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宣傳活動。
近年來,各地立足區域特色,探索因地制宜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實施路徑和方法模式,通過完善生活垃圾分類體制機制,健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引導,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走深走實。本報刊發北京、重慶、陜西、貴州清鎮四地實踐經驗,為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開展提供可借鑒、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北京:讓“關鍵小事”成為“便民好事”
北京市制定桶站設置、桶前值守、規范收運、宣傳引導等16項措施,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垃圾分類工作見行見效、走深走實。
堅持高位統籌 在健全機制上下功夫
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部署、研究推動,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月度工作點評會,在每季度市政府常務會上定期調度,納入每年市政府績效和為民辦實事任務,自上而下整體推進。
發揮市級指揮部統籌調度機制,每日檢查問題發至各區整改,每周將桶站滿冒臟污、值守不到位和薄弱小區問題治理工作進展情況發至各區主要領導,與問題較多區定期會商、同題共答;強化行業協同,建立與教育、商務、文旅、衛健等行業部門聯合檢查和問題反饋機制。去年以來,發現整改問題1332項,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堅持依法治理 在落實責任上下功夫
明確十類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制定部署物業服務企業“九要三不得”準則,開展多輪次作業規范培訓,累計4萬余人參加。建立針對物業服務企業等管理責任人的激勵機制,343個街道(鄉鎮)均明確具體實施舉措,確保激勵政策直達基層。
為嚴把垃圾分類質量關,嚴格落實運輸和處理單位對上一環節垃圾分類質量檢查責任,每月定期對6732個收運節點和處理設施開展檢查,督導收運處理單位履行分類質量檢查責任,全面落實“不分類不收運”制度,有效發揮收運處理環節“質檢員”作用。
堅持服務導向 在便民利民上下功夫
開展桶站滿冒臟污問題專項治理。對5.75萬個桶站進行全面摸排,整改問題桶站1.49萬個,增補各品類垃圾桶2.65萬個;在4.2萬個桶站鋪設地墊,有效解決油漬臟污難清理問題,打造便民、齊備、干凈、有序的投放環境。
釋放一系列便民服務事項。一是廚余垃圾“不破袋”,改造全部11座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具備處理帶袋廚余垃圾能力,將“投放不臟手,減少桶站異味擾民”打造成北京特色亮點。二是大件垃圾上門收,全市確定161家托底回收單位,實現上門回收服務全覆蓋。三是資源回收進社區,推進智能回收箱、“一袋式”上門等直達居民的可回收物回收方式,實現可回收物有償統收,居民投放準確率達98.3%,其中60%以上為低值可回收物。
堅持資源利用 在兩網融合上下功夫
完善可回收物“點—站—中心”三級設施體系,設置交投點5418個、中轉站172座、再生資源分揀中心19座,充分滿足收運處置需求。全面推廣低值可回收物體系建設,全市確定150余家企業承擔低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服務,2024年全市回收低值可回收物83.6萬噸,同比增長14.5%,有效促進垃圾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
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全市2940座分類驛站具備可回收物交投功能;在大屯、小武基、馬家樓3座大型垃圾轉運站配置再生資源分揀能力,具備混合可回收物精細化分選、計量稱重、壓縮打包等功能;新、改、擴建的環衛設施綜合體,具備垃圾轉運、可回收物中轉等功能。
堅持基層治理 在宣傳發動上下功夫
完善社區(村)垃圾分類工作事務清單,發揮社區(村)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居民議事廳作用,統籌多方力量參與,解決桶站設置、投放時間、值守安排等具體問題。組建由508人組成的基層培訓講師團,每年面向超過10萬人(次)的社區(村)書記和物業服務企業工作人員開展多輪次、全覆蓋式的培訓工作。
此外,制作《垃圾分類我們在行動》專題節目507期,持續挖掘典型經驗,指導基層實踐。創新主題宣傳活動,確保“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設計普法貫法、意義引導、知識普及等主題海報,利用城市空間和居民身邊陣地開展公益宣傳。健全垃圾分類四級志愿服務體系,成立專業志愿者隊伍363支,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項目,平均每月25萬人(次)參與。
●重慶:打造“四全”協同治理模式
重慶市把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作為建設美麗重慶的重要抓手和打造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的重要內容,全面推進、持續深化,不斷推動垃圾分類向縱深發展。
全方位統籌 協同推進新機制
在市委書記、市長任“雙主任”的城市治理委員會領導下,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23個市級部門參與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專班,建立季度聯席會議制度,指導41個區縣按計劃推進垃圾分類目標任務。
創新“黨建+垃圾分類”工作模式,將垃圾分類納入全市黨建統領“141”基層智治體系,核心框架為“一中心四板塊一網格”。一中心即鎮街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四板塊即鎮街劃分黨的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服務、平安法治四大智能板塊;一網格即村(社區)網格,推動基層垃圾分類體系重構、機制重塑、力量重組,黨員到社區“雙報到”累計20萬余名、參與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65萬余場(次)。將垃圾分類納入中心城區“大綜合一體化”治理改革,打破區域界限,強化投放設施規劃建設、運輸資源統籌調配、處理設施統一布局等方面的市級統籌力度,有關事項納入市級并聯審批,逐步實現垃圾處理設施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
全鏈條推動 分類質效新提升
突出分類投放精準化。通過升級改造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5.2萬余個,安裝視頻監控和語音報警系統,實現智能分析和監測提醒。完善定時定點投放和高峰時段桶邊值守機制,通過“人工+智能”管控,提升分類投放準確度。
突出分類收運規范化。聚焦居民小區、公共機構、公共場所和商業集聚區,健全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制度,確保分類收集全程可控。建立收運信息監管系統,推行“公交車式”直收直運模式,5800余輛分類運輸車納網統管,有效避免“混收混運”。
突出分類處理集約化。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統籌布局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加強毗鄰區縣分類處理設施共建共享。目前,全市建成投用生活垃圾焚燒廠23座、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廠18座,分類處理能力達3.6萬噸/日,比2022年提升17%。
全覆蓋發動 激發全民參與活力
融入文明建設。將垃圾分類納入全市文明提升的十件“小案小事”,打造“文明有范兒”垃圾分類示范間,開設微信公眾號、網絡問政平臺,收集并解決群眾反饋問題上萬件,垃圾分類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
融入社會單元。開展垃圾分類先鋒建設活動,將分類理念融入基層最小單元,培育垃圾分類示范鎮街480個,示范小區、單位、場所5389個,形成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的典型案例。推行“一員多崗”,整合環衛、物業服務企業、志愿者等參與垃圾分類治理,建立四級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制度。
融入百姓生活。常態化開展垃圾分類進家庭、進學校等“九進”活動,發揮“小手拉大手”作用,舉辦“垃圾分類渝我同行”夏令營,累計培訓中小學生3萬余名。借助重慶動物園網紅大熊貓“渝可”“渝愛”的社會影響力,創設“啦分熊”宣推形象,廣泛吸引群眾關注垃圾分類。
全要素保障 培育高效治理動能
強化法規標準先行。頒布實施《重慶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制定4部行業標準,印發《重慶市全面推進垃圾分類治理工作實施方案》等配套性政策文件60余個,形成“1+4+N”法規標準體系。
強化數字應用賦能。開發建設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應用,形成生活垃圾分類數據全智理、分類過程全智管、效能評價全智評的數智化管理體系,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可追蹤、可溯源、可執法。
強化監督評價激勵。建立“市、區縣、街道”三級聯動執法機制,強化區域間垃圾分類協同執法。將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納入“八張報表”、投放設施升級改造納入“八張問題清單”,在全市區縣部門“一把手”例會進行季度晾曬。
●陜西:以點帶面夯實治理法治基礎
陜西省積極探索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模式,不斷健全完善配套制度,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健全法規 織密法治“保障網”
推進科學立法。摸清省內垃圾分類頑疾癥結,形成陜西省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草案),旨在解決部門職責、設施建設、監督管理等問題。
夯實法律責任。陜西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11部門印發《關于依法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壓實政府、部門、單位(社區)和個人等垃圾分類法律責任。推動全省11個市區中3個市出臺條例、8個市區制定管理辦法。
嚴格監督執法。配合省人大開展“一法一條例”檢查,推動落實固廢法和省固廢條例中垃圾分類要求。指導各市加大垃圾分類執法力度,2024年度立案處罰垃圾分類違法違規行為2616起、涉及415.6萬元。
完善制度 構建管理“全閉環”
省市規劃引領。省委召開常委會,將垃圾分類工作列入深化改革重要舉措,省政府多次召開常務會、調度會、現場會專題研究推進措施。印發《陜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規劃(2019~2025年)》,從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各環節及前端減量、后端資源利用等方面細化任務要求。制定《生活垃圾分類專項規劃編制指南》地方標準,指導市縣科學編制“十五五”專項規劃。
標準制度規范。發布《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設備設置》《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等地方標準,制定16條生活垃圾焚燒處置工作措施、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工作方案,持續提升生活垃圾焚燒處置水平和資源回收能力,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達80.8%,回收利用率達39%。
試點引路 樹立典型“新樣板”
強化以點帶面。會同省財政廳、省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開展省級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建設,打造形成6類34個各具特色的區縣分類樣板、59個黨政機關公共機構試點單位,以此帶動全省垃圾分類工作。
強化資金支持。設立每年1億元的省級專項資金支持試點建設,已累計下達5億元,帶動地方配套、投資56.6億元。會同省發改委、省財政廳對接世界銀行,獲批2.5億美元塑料污染治理項目貸款,用于塑料污染物減量、回收利用、城鄉環衛一體化等項目建設,推進補齊垃圾處置設施短板。
強化經驗推廣。發布試點建設工作系列紀實,總結試點經驗,召開試點建設現場會,編印推廣《試點建設經驗匯編》。將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制度、“兩中心一點”建設運營等試點建設工作經驗制度化并列入省級條例條款。
教育引導 唱響分類“好聲音”
加強志愿服務。印發省級志愿服務發展方案,將志愿隊伍建設納入條例內容,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員、引導員、監督員三支隊伍建設,全省登記志愿者隊伍1486支、6.02萬人,開展“城市管理進社區服務群眾面對面”活動。
加強培訓教育。建立年度培訓制度,組建省級講師團隊面向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從業人員授課,宣貫法律法規政策,提高業務水平。陜西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四部門開展校園生態環境宣傳實踐月活動,倡導師生落實垃圾分類法定義務。
加強宣傳引導。在“學習強國”“秦住建”等新媒體設立《垃圾分類知識小百科》專欄,編印垃圾分類專刊,打造公交、地鐵特色宣傳名片,開放89座垃圾分類宣教基地,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宣傳態勢。
●貴州清鎮:構建全鏈條垃圾處置體系
清鎮市地處貴州省貴陽市黔中經濟區的核心節點,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近年來,清鎮市結合多民族文化特色與習慣,圍繞健全體制機制、完善分類體系、推動習慣養成等方面,全力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模式。
健全體制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安排部署,加強對垃圾分類工作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工作閉環,建立長效機制。
健全責任機制。制定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明確重點任務清單、職責清單,找準工作切入點,壓實部門、街道、社區三級責任,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扎實推動垃圾分類工作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強化聯動機制。建立“保潔員反饋分類信息—網格員上門宣傳引導—社區黨組織書記精準督導”的“兩員一書記”聯動機制,提升居民垃圾分類投放準確度。同時,實行“紅黑榜”機制,對列入“紅榜”的小區,組織相關人員開展觀摩學習活動;對列入“黑榜”的小區,督促其物業服務企業及時落實整改措施。
完善分類體系
分類投放更便捷。劃分521個四類場景治理邊界,其中居民小區160個、公共機構169個、經營區域184個、公共場所8個,設置分類投放設施1.4萬組。建立投放管理、分類收集、分類收運、縣級監管“四項責任”公示全覆蓋體系,確保生活垃圾“四分出小區(單位)”,推動各方責任落實。
分類收運更規范。建立與分類收集相銜接的運輸網絡,科學規劃22條分類收運線路,初步實現廚余垃圾快收快運、可回收物預約交運、有害垃圾簽約收運、其他垃圾日產日清。規范建設253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與廢舊物資回收點,推動“兩網融合”。
中轉體系更高效。建設1座綜合型垃圾轉運中心,關停城區6座生活垃圾轉運站,解決原有轉運站設備老舊、功能單一、處理效率低、群眾投訴多等問題。探索可回收物回收體系建設,探索“公司+個體”授權掛牌合作模式,全面整治回收行業散、亂、小問題。
終端處置更健全。引進民營企業參與處置終端設施建設及運營。目前已建成投運日處理能力500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日發電量20.7萬度。
推動習慣養成
加強宣傳動員。堅持黨建引領,統籌村(居)、物業服務企業、機關單位等力量,做好源頭分類。開設“生活垃圾分類”專欄,與居民互動交流,解答居民疑問。組建少數民族宣傳隊,將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編成順口溜、山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唱,打造獨具少數民族特色的宣傳形式。
強化志愿服務。組織527支生活垃圾志愿服務隊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志愿服務進家庭、進社區、進單位、進學校、進商場、進餐飲企業、進園區“七進”活動,聚焦整體小區環境、投放點位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切實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效。
強化校園教育。通過開展知識競賽、趣味游戲、手抄報等寓教于樂的活動,增強學生分類意識。以“小手拉大手”活動為載體,積極搭建學校、社區、家庭互動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將生活垃圾分類融入學習生活。
提升監管效能
建設智慧平臺。構建智慧監管體系,前端通過生活垃圾計量稱重系統實時上報四類場景生活垃圾產量,中端通過車輛GPS聯網科學規劃收運線路并動態調整,全面提升運輸效能,末端對接企業數據監控平臺對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實現智慧監管閉環管理。
加強執法服務。依據《貴陽市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持續對生活垃圾產生者、收運單位、處置企業等開展執法,截至目前,累計執法318起,通過日常執法督導,提升居民分類意識,落實分類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