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拉亂接、線纜雜亂是老舊小區的通病,近年來,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多地創新實踐,通過推動相關方協作、實施“多網合一”、開展“飛線入地”等方式,巧解老舊小區線纜“蜘蛛網”,還小區清爽空間,除家園安全隱患。
凝聚多方力量
老舊小區線纜“蜘蛛網”整治,離不開居民、通信、電力等相關方的通力合作,尤其要充分調動居民參與治理工作的積極性。
山西省太原市橋東街道橋南社區K1小區建于1997年,電線、網線、電話線等縱橫交錯、垂落半空。“遇到刮風下雨,線纜晃來晃去,偶爾還有火花,我們都不敢開窗。”居民李女士的擔憂,道出眾多業主心聲。
為解決這一問題,社區主動作為,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搭建起協商共治平臺。社區網格員通過入戶走訪,廣泛征集居民意見,梳理出改造需求清單。隨后,組織召開多場居民議事會,邀請供電公司、通信運營商、物業服務企業等相關單位代表與居民面對面交流,共同商討電線整治方案。在議事會上,各方圍繞線路走向、施工時間等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充分協商,最終達成共識,確定“強弱電分離、入管入槽、統一規劃”的改造方案。
施工過程中,社區發揮協調作用,成立由網格員、居民代表、黨員志愿者組成的監督小組,全程參與工程監督,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
經過1個多月的施工,近期K1小區的電線整治工作順利完成。原本雜亂無章的電線被整齊地鋪設在管道和線槽內,空中“蜘蛛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整潔有序的線路布局。不僅消除了空中安全隱患,更通過民主協商機制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推行“多網合一”
老舊小區線纜“蜘蛛網”整治,要找準找對方法,線路“多網合一”可以有效理順雜亂無章的線路。
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牌樓街道蟠龍壩社區石油小區建于20世紀70年代。電力和通信線路密布,猶如一張無形的“蜘蛛網”橫亙在居民樓之間。在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相關部門扎實推進“四網合一”工作,將小區四家通信運營商的線路通過多種方式整合在一起,再用交換機分路。
曾經飛線“雜亂密”,如今纜線“橫平豎直”,小區“顏值”變高了,“氣質”也更佳了。自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以來,內江市對老舊小區通信線路亂象進行全面摸排統計,將652個小區納入“蜘蛛網”整治范疇,統籌做好與四大運營商溝通銜接,分年度、分區域,通過“四網合一”等方式,消除架空通信線纜垂落、樓棟之間私拉亂搭、飛線凌亂情況以及交接機箱污損銹蝕、安裝設置不合理等問題,著力打造一批老舊小區通信線路整治示范工程。還根據老舊小區總體任務和通信線路問題情況,結合整體改造進度制定中心城區城市更新通信線路整治實施方案。
今年,內江中心城區力爭完成308個老舊小區通信線路整治,打造9個示范點位,不斷提升居民的居住環境。
試點“飛線下地”
實施“飛線下地”也是老舊小區改造中整治線纜“蜘蛛網”的有效方法之一。
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塔坪片區的綜合改造工程涉及建筑面積約11.67萬平方米,涵蓋44棟住宅樓和1487戶居民。改造前,小區內的電力和通信線路密布,猶如一張“蜘蛛網”橫亙在居民樓之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相關政府部門決定在該片區試點“飛線下地”,探索出適合全市的改造模式。
“‘飛線下地’就是將這些凌亂不堪的線路進行地下化處理,消除視覺污染和安全隱患。”相關通信運營商負責人表示。為了確保飛線下地工作的順利推進,多家運營商整合資源,通過建設完整的地下通信管道、建設“多網合一”系統,以及對廢舊線纜進行拆除回收的“三步走”策略,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整體質量。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信運營商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和組織協調能力,提前與居民溝通,逐戶了解居民的空閑時間,委派多支施工隊伍進行并行作業,實施突擊建設,盡量減少網絡中斷,實現“通信無感遷轉”。
“過去看著那一堆亂七八糟的線,總覺得不安全。現在不僅樓道整潔,信號也更穩定了。”住在塔坪片區的王女士說。
不僅如此,相關通信運營商在項目實施中還不斷總結經驗、優化流程,最終形成老舊小區“飛線下地”項目操作手冊,并制定專項工作細則,為今后其他老舊小區的“飛線下地”改造工作提供了系統化、標準化的實施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