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住房工作高質量發展,探索符合新時代要求、具有雄安特色、可學可鑒可推廣的住房保障新路,是黨中央賦予雄安新區的重要使命。近年來,雄安新區緊緊圍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各類人才多樣化、多元化住房需求,持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按照“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要求,建立了以需定供、房地聯動、分類保障、職住平衡的新模式,探索走出了具有雄安特色的住房發展新路子。
聚焦頂層設計 搭建新型住房保障體系
一是構建新型住房制度體系。緊緊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堅持保障與市場相結合,出臺涵蓋住房租賃、住房銷售、商業辦公用房租售、共有產權住房等一攬子政策文件,構建起“1+4+N”住房政策體系,初步形成房屋建、購、租、貸、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二是構建多元土地供給體系。全面創新用地模式,積極推進出讓、租賃、租讓結合、混合空間出讓、作價出資、特許經營等多元化供地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建設商品房、共有產權房、租賃住房。建立“總量管控、批零結合、定期評估”土地利用體系,綜合考慮承接疏解、產業發展和人口導入的規模時序,以需定供、動態平衡、適度超前,合理確定土地供給計劃。三是構建完備住房服務體系。完善拓展京雄同城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政務服務體系,住房公積金實現京雄繳存同城化、提取同城化、貸款同城化。建設以“數字房管”為引擎的“大房管”系統,整合交易、租賃、公積金等業務,實現一網統管、一網通辦。
堅持職住平衡 著力打造宜業宜居新城區
一是優化職住空間。貫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理念,統籌居住和就業,優化職住空間布局,合理把握建設節奏,在產業集聚、疏解集中落地區提前謀劃居住片區建設,住房項目一般比產業項目提前半年以上交付,確保供需有效銜接。二是實行現房銷售制度。取消商品住房預售制度,實行現房銷售、精裝交付,交房即交證、所見即所得,從源頭規避項目爛尾風險,切實提升購房體驗和居住品質。三是優化公共服務。堅持“建一片、成一片、用一片”,均衡布局生產、生活、生態功能,高標準配套建設商業服務及教育、醫療、健身、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打造交通便捷、生態宜居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實現“住在雄安很幸福”目標。
聚焦租購并舉 滿足各層次人才需要
一是加強租賃住房供給。建立多元化租賃住房供給模式,市場化項目配建不低于30%的租賃型住房,租賃住房和商品住房同設計、同建設、同品質、同交付,構建起“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階梯化租賃住房供應格局。二是搭建統一租房平臺。整合市場主體備案、房源發布、交易撮合、網簽備案、價格監測等功能,搭建住房租賃信息化服務平臺,實行住房租賃業務全流程線上辦理,實行“雙核驗、雙備案”管理,確保真人真房真租真住。定期開展住房租賃市場調查,引導租房市場健康發展。三是積極推進“租售同權”。秉持“長租即長住、長住即安家”理念,積極推動租房者和購房者在教育、醫療、就業等公共服務領域享受同等權利,全力保障承租人在子女上學、居住證辦理、積分落戶、公積金提取等領域的合法權益,讓疏解單位和群眾“滿意在雄安、滿意在住房”。
聚焦房住不炒 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一是明確保障對象。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統籌謀劃、分類保障,針對疏解單位及配套服務單位人員,符合條件可購買一套商品住房或共有產權住房,暫不符合購買條件可選擇租賃住房。二是明確定價機制。堅決不搞大規模商業房地產開發,不搞土地財政,建立公共服務、商務、住宅三種類型土地成本測算體系,構建“兩供兩價”(供地、供房,地價、房價)聯動機制,確保了地價的合理穩定。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要求,建立房價形成機制,按照“成本+稅費+合理利潤”方式測算住房備案價格,引導房價保持在合理區間。三是明確交易秩序。在確保房價合理的基礎上,科學制定、實行住房限售政策,一個家庭只能購買一套住房,取得全部產權一定年限后可按規定上市交易,保障了住房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