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青島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體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無體檢不更新”理念,持續探索實踐“檢”以致“用”的青島模式,逐步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提升”的城市體檢工作機制,持續提升城市宜居、宜業、宜游品質,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建立三項機制,切實保障體檢任務落實落細
建立統籌推進機制。青島市堅持把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協同推進,成立由市政府、市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總指揮部,組建城市體檢工作專班,以城市體檢發現問題為重點,推進城市更新建設攻堅。青島市政府專題會議部署城市體檢工作,累計安排近2000萬元專項資金保障,由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統籌組織全市城市體檢工作。
建立應用保障機制。青島市堅持把城市體檢作為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水平的重要抓手,在近年來印發并實施的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規劃,打造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五年規劃等重要規劃中,都把開展城市體檢作為推動落實、檢驗成效的關鍵環節。“青島市城市更新條例”的立法工作已列入2025年計劃,將進一步明確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一體化、常態化、長效化的工作機制。結合試點工作,明確將住房維度城市體檢成果作為建立房屋定期體檢、房屋保險、房屋養老金3項制度的底數保障。
建立多元參與機制。2024年,面向全市全部1300余個社區發放調查問卷,發放、收回近5萬份,精準掌握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編制年度《城市體檢白皮書》,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城市體檢知識,營造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加強部門聯動、信息共享,每年跨部門調取300余項、超20萬條數據,通過信息平臺即時反饋體檢成果,形成存量數據助力體檢、體檢成果完善數據的動態機制。
強化三個支撐,全面提升體檢工作質量效率
形成一套工作標準。以部省兩級體檢指標為基礎,結合國家戰略、群眾期待、濱海特色、城市更新重點任務等內容,青島市形成由380項指標構成的體檢指標庫。2024年圍繞“四好”建設,構建“61+4+17”的特色指標體系,參考近140個政策標準和規劃文件,綜合國家和本省平均值、規劃目標、歷史數據等內容,合理確定評價標準。
繪制一張全域底圖。結合城市體檢推進行業指標數據采集和空間落位,青島市目前已初步構建起主城區全覆蓋、最小至社區層面分析指標的數據底圖,涵蓋建成區邊界、公共服務設施、停車泊位等基礎數據,為精準分析城市發展現狀和謀劃重點工作提供可視化參考。
搭建一個信息平臺。按照“社區級、矢量化、可交互”思路,打造城市體檢信息平臺,構建涵蓋1400余個空間矢量圖層、21萬余條矢量設施點位數據的數據庫,實現所有數據一圖檢索、分類分析。充分銜接CIM(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共享超14萬條數據,構建“CIM+城市體檢”應用場景;與“山東通”政務辦公APP互聯互通,自市級至社區,所有行業部門均可依權限隨時隨地在移動端查看體檢成果。
聚焦三個重心,系統推動體檢成果轉化應用
聚焦生成更新項目。青島市建立分級推進、分類施策的“問題—項目”實施機制。每年將城市體檢成果呈報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作為制定年度城市更新項目計劃的重要決策參考;將住房、社區、街區維度的“問題清單”和“建議清單”推送至區(市)、街道(鎮)、社區(村),根據措施建議促進項目生成;將城區維度的“城市病”清單,報送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專題研究,結合青島市城市更新行動一體化推進項目實施。以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建設為例,依據體檢成果編制問題清單和建議清單,報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后形成城市更新項目計劃,推動生成了32項重點工作、13個重點政策、113個重點項目。
聚焦匹配重點任務。圍繞全市重點任務,在開展年度體檢時,同步組織開展4~5個專項體檢。例如,落實全國城市更新示范城市試點任務,對老舊片區更新改造示范片區開展專項體檢,依據體檢成果形成更新規劃、實施計劃和項目庫。針對“停車難”問題,通過體檢劃定30個“社區級”重點整治區域,逐一編制停車設施規劃建設方案,持續跟蹤分析實施成效。將“好房子”需求調研納入2025年專項體檢內容,以“綠色健康、低碳環保、安全耐久、智慧科技、宜居便利”為核心確定31個指標進行專題分析。
聚焦服務基層治理。2024年,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赴50個社區與200余名社區工作者座談調研,結合基層需求優化完善指標設置、采集方式、工作流程,開發符合基層工作習慣的數據收集系統,并培訓技術人員在社區駐點服務。經統計,平均每個社區涉及17大類、103項指標、2000余條矢量數據,在2天內即可完成數據采集工作,實際工作效率較2023年提高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