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長汀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項目正式啟動全國首個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數字化保護工程。通過前沿科技手段為千年古城注入智慧基因,探索出一條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并重的創新路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邁入“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新階段。
為提升保護效果,長汀縣積極構建“一街一策”智慧保護體系。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作為長汀古城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現存大量明清古建筑與歷史街巷。項目團隊通過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傾斜攝影、物聯網傳感等數字化手段,對街區內建筑、道路、景觀及地下管網進行最高可達毫米級精度的數據采集,構建“虛實映射、動態交互”的數字孿生模型。
高精度還原歷史原真性。利用點云數據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精準記錄建筑結構、雕刻紋樣、材料肌理等細節,形成可追溯的數字化檔案,為修復工程提供“精準導航”。動態監測與預防性保護。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建筑沉降、溫濕度、裂縫變化等指標,結合AI(人工智能)算法預測風險,變“搶救性修復”為“主動式維護”。全要素空間模擬與決策支持。在虛擬環境中模擬改造方案對街區風貌、交通流線、業態布局的影響,輔助科學規劃決策,有效減少保護與開發矛盾。
此外,數字孿生技術的引入,不僅提升了保護效率,更拓展了文化傳承的科技含量,推動古城保護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的轉變。首先,帶來沉浸式文化體驗。游客通過AR(增強現實)導覽掃描建筑,可實時查看歷史場景復原、客家民俗演繹、歷史事件描繪等,實現“穿越時空”的互動體驗。其次,實施智慧化運維管理。整合水電能耗、安防消防、游客流量等數據,構建“一屏統管”平臺,提升街區運營安全性與可持續性。最后,強化數字化資產留存。建立可共享的云端數據庫,為學術研究、文創開發、非遺傳承、規建管理提供開放資源,推動文化遺產“數字永生”。
作為全國首個歷史文化街區數字孿生應用案例,長汀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項目突破了以往保護中數據離散、協同低效的瓶頸,形成三大示范價值。一是打造了標準化技術體系,制定從數據采集到模型應用的標準化流程,為同類項目提供參考模板;二是建立了全鏈條協同機制,打通規劃、文保、文旅等多部門數據壁壘,實現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統一;三是形成可持續運維模式,通過數字化平臺降低長期維護成本,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隨著數字孿生技術的深化應用,長汀縣正以創新姿態,書寫歷史文化街區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答卷,為文化遺產保護貢獻“長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