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海南省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秉承綠色、服務理念,多管齊下推進城鄉建設管理。一方面,不斷夯實城市經濟根基,有序開展城市更新,全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助力提升城市品質,切實解決群眾住房難題;另一方面,精雕細琢公園綠地,擴充城市“綠肺”,美化城市景觀,加速垃圾處理設施升級,大力推廣垃圾分類,著力改善農村環境,讓三亞天朗氣清、水碧地綠。這些措施為三亞市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全方位提升城市宜居宜業宜游水平,助力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行穩致遠。
用心制策
繪就綠色生態新畫卷
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以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精心布局、細心打造綠色生態空間,全方位推動綠色生態建設邁上新臺階。從道路綠化到公園建設,從建筑節能設計到海綿城市建設,從垃圾分類入戶宣傳到積極響應號召,組織生活垃圾分類“千人講師團”培訓,多領域、多層次加速推進綠色生態建設進程。
在海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城鄉環境衛生管理處的指導下,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積極組織生活垃圾分類“千人講師團”培訓,旨在傳播生活垃圾分類理念,助力海南綠色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通過成功舉辦三期培訓課程,組建了一支本土化、專業化、特色化的宣講教育隊伍,覆蓋了幼兒園、中小學及大學輔導員等各個層面,有效發揮宣傳帶動作用,實現了各學校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與知識普及率的“雙百”目標。
同時,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先后印發《“三亞綠道”規劃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6年)》《關于進一步明確綠道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精心編制實施《三亞綠道LOGO設計方案》。2024年,綠道建設如火如荼,據悉,已開工建設約67公里,其中13.18公里已完工。此外,新增綠地面積40.87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2583.71公頃,綠地率為40.4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21平方米,各項園林綠化主要指標均符合《國家園林城市系列標準》相關規定。
“清涼城市”建設方面,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統籌兼顧、科學謀劃,印發《三亞市“清涼城市”試點項目工作推進方案》,明確具體措施與實施階段,為后續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目前,三亞動車站站前廣場、三亞國際免稅城三期等6個試點項目的設計方案已全部完成,部分項目已實施,海棠灣濱海酒店帶綠道連通項目(各酒店業主認建認養部分)已完成,建成綠道9875米;海棠河水系綜合治理工程一期項目已完成,其中綠道長度3300米。
為進一步提升園林綠化管理水平,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注重頂層設計,編制完成《三亞市綠地系統規劃(2020~2035年)》《三亞市城市綠線管理辦法》等規范制度。同時,持續加大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力度,全年共開展綠化養護問題檢查通報及督促整改22次,補植喬木711株、灌木地被8萬余平方米,依規遷移樹木2025株,審批臨時占用綠地面積6202.66平方米,精心養護古樹名木216株,全力保障節假日擺花約419萬盆。這些舉措全方位提升了城市景觀品質,為三亞市綠色發展與城市品質升級筑牢堅實基礎。
耐心服務
力促城市可持續發展
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多措并舉強化行業監管,致力于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環境治理、垃圾分類、綠色建筑推廣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實現城市垃圾分類提質增效,進一步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制度建設方面,《三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的印發,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相關制度體系。這些制度的出臺和實施,不僅規范了垃圾分類行為,更提升了市民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
前端投放方面,2024年建成分類屋亭1450座,累計建成2208座,配備督導員1278人,配置了充足的垃圾運輸車和海上環衛作業船只,為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實現了六類區域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配備全覆蓋。中端收集和運輸方面,與2712家企業簽訂廚余垃圾收運協議,覆蓋全市4580家餐飲單位,配置垃圾運輸車1691輛。
垃圾分類處理方面,通過統籌加強市政廁所、垃圾轉運站管理,提升垃圾轉運能力。三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廢棄物處理廠等項目已建成并運營良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五期)和餐廚廢棄物處理廠(二期)前期工作正在開展。2024年共處理生活垃圾約103萬噸,實現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的目標。
針對建筑垃圾處理,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采取了多項創新措施,包括新建資源化利用廠、擴建綜合利用廠、新建轉運調配場,強化監管與宣傳。依法查處未履行相關法律職責的建設、施工單位,扣除125家逾期未整改單位的信用分。2024年12月13日,舉辦建筑垃圾減量化示范項目觀摩會,200余家企業代表參會。同時,組織專人和第三方對194家在建工地宣講建筑垃圾排放核準辦理程序,增強了規范處置意識,初步解決處理難題,為城市綠色發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全市共有3家建筑垃圾消納場和7個建筑垃圾臨時堆放點用于建筑垃圾收集、篩分和資源化利用,3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和1個建筑垃圾轉運調配場正在建設中。
此外,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還通過完善建筑垃圾信息監管平臺,對建筑垃圾處理進行實時監控和智能識別,提高了垃圾處理效率。據悉,三亞市建筑垃圾信息監管平臺和建筑垃圾運輸車輛智能識別系統已于2024年6月正式上線,3個建筑垃圾處置項目和86個在建項目工地出入口的監控視頻均已安裝完畢并能在系統中隨時查看,已核準的建筑垃圾運輸車輛已全部在平臺顯示運行軌跡,正在逐步完善平臺各項功能。
建筑市場監管方面,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通過加強對在建建設工程項目的監管工作,組織部署多項專項檢查工作,認真落實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確保建筑市場的規范運行和安全生產。同時,落實揚塵治理“六個100%”措施,印發《三亞市建筑工地揚塵治理核查監管制度》,有效改善了城市環境質量。
推進“機器管招投標”工作方面,根據省市統一部署和安排,三亞市全面推行“機器管招投標”工作。2023年7月17日以來,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工程施工招標116個項目,招標總控制價約141.58億元,總中標金額約124.55億元,平均招標下浮率8%,節約資金約17.03億元,“機器管招投標”模式較傳統招標模式節約經費約12.77億元。
精心規劃
賦能城鄉品質蝶變
提升城鄉品質、增進民生福祉方面,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精心規劃,多措并舉,不僅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效,還在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多個領域實現了突破性進展,為三亞市的城鄉面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作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通過加大安居房、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力度,切實解決了廣大市民的住房難題。2024年,成功籌集了1000套保障性租賃住房,建成了2686套安居房,分配了4676套安居房。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有效緩解了市民的住房壓力,還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加快推進13個安置區的建設,已建成并交付了5235套安置房,解決了居民的“住房難”問題,提升了三亞市的整體形象。
老舊小區改造方面,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同樣不遺余力。2024年,三亞市開工建設75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改造樓棟243棟,改造面積達到82.72萬平方米,惠及7787戶居民。這些改造項目不僅提升了老舊小區的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還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充電樁建設也成為一項重點任務。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高效推進充電樁進小區建設,督促建設單位完成了29個新建項目、1490個充電樁的建設推廣。這一舉措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充電服務,還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除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老舊小區改造外,三亞市還穩步推進城市更新項目,賦能城市品質蝶變。按照《三亞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2024年重點工作及重點建設項目任務分解表》的具體要求,三亞市印發了《三亞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2024~2026年)實施方案》,協調各單位建立“點對點”聯系機制,明確具體聯絡人,細化工作內容,量化任務目標,壓實各方責任。2024年,三亞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工程類已開工32項,開工率65.31%,已完工4項,完工率8.16%;規劃類編制相關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中。
在城市更新項目中,三亞市成功申報了3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并納入國家專項借款支持范圍,已提取專項借款3.2億元。在推動城鎮建筑高質量發展方面,2024年采用裝配式建造面積約570萬平方米,占比75.2%,綠色建筑占比95%,兩項指標均位于全省前列。印發實施《三亞市綠色建筑發展專項規劃(2024~2028)》,指導11個項目通過高星級綠色建筑預評價,創建了14個綠色生態小區,建筑面積約192萬平方米,提升綠色建筑實體品質。實現高星零碳建筑零的突破,中免一期商業地塊項目獲得全省首個新版綠色建筑二星標識、崖州果蔬批發市場(一期)6#樓和海南大學生物醫學與健康研究中心項目兩項目獲得近零碳建筑設計標識、“雙中心”項目完成低碳建筑實施方案。高星綠色建筑和零碳建筑的規模化發展不僅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更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自建房安全排查整治方面,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同樣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24年年底,已完成排查136916棟自建房,排查率達到100%。經營性自建房161棟已完成整改,整改銷號率100%;非經營性自建房也已銷號87棟、管控2189棟,有效保障了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鄉村振興方面,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通過開展農房排查整治、推進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住房安全保障以及高效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工作等措施,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了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用心制定每一項實施方案,細致入微地考量每一個環節,耐心為市民和企業提供服務,精心規劃城鄉發展的每一寸土地,三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始終堅定不移地朝著綠色發展的方向邁進。在守正創新的道路上,他們不斷探索和實踐,以“三心服務”——用心、耐心、精心為核心,全方位助推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一個生態宜居、經濟繁榮的現代化海濱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