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真抓實干,開拓進取,以推動全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與智能建造產業鏈“雙核”驅動為主線,堅持科技創新、數智賦能,在實踐中探索推動建筑業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劃協同推進
一是高位推動部署。省市主要領導多次專題研究部署智能建造工作。充分發揮“雙市長”負責的工作機制,由兩位副市長分別負責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和智能建造產業鏈發展,兩項工作相互融合、相互助推、合力發展,先后組織了5次產業鏈調研,聽取不同層級、不同企業匯報智能建造發展方面的情況與問題,共同研究,共同謀劃,共同推進。
二是細化任務分工。2023年印發《武漢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全面涵蓋四個必選任務和四個自選任務,細化明確54項任務,以可量化、可執行、可評估的目標管理模式,分階段、全方位推動各單位協同合力推進武漢智能建造發展。
三是壓實工作責任。2024年下發《武漢市2024年智能建造試點城市推進工作要點》,進一步壓實相關市直各部門、各區政府、各市級平臺公司責任,將各區、各平臺公司每年打造不少于2個智能建造試點項目目標納入市級績效目標考核。市委、市政府連續兩年將發展智能建造工作任務列入市委深化改革重要事項和政府工作報告中。
聚焦數字賦能,全力推動BIM技術應用
一是啟動BIM審批管理平臺建設。推進“規、建、管”一體化,以信息化促進城市治理模式更新的發展思路,按照數據安全、自主可控、“一模到底”的總體原則,創新數字城市“規、建、管”體系。以國產化軟件硬件為基礎,統一數據存儲格式、全面開源兼容,大力開發全流程審查監管系統,著力實現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項目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竣工交付“一模到底”。
二是強化試點擴面,加強BIM技術應用。引導全市新建政府投資和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建設項目、市區重點項目、大型公共建筑、重點片區工程項目全流程應用BIM技術,推動在設計方案審查、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檔案移交等環節采用BIM成果提交和智能輔助審批,結合數字化技術賦能工程全生命周期。2024年,新建政府投資單體建筑面積3萬㎡以上的公共建筑BIM建模率達到90%以上。網安基地、東湖實驗室、江夏區清水入江等項目,已創新性開展了基于國產BIM技術的工程全生命周期數字化交付試點應用。
打造試點示范,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一是廣泛征集試點,發揮引領作用。2023年在全市范圍內精心選取89個有基礎、有條件的項目、企業、工廠(園區),充分運用智能建造技術,開展試點工作。2024年組織評選武漢市智能建造試點項目42個、試點企業32家、試點工廠(園區)2家,豐富智能建造在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場景應用,推廣實用性、創新性技術產品,形成可復制經驗。組織開展武漢建筑業“BIM+”智能建造應用大賽、湖北省智慧城市與智能建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武漢地區首屆智能建造標桿項目競賽、“雙智杯”(智慧城市與智能建造)機器人應用技術大賽等智能建造競賽活動,發掘表彰在智能建造設計、施工、運營等方面具有創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項目和企業,以賽促學、以賽促訓,激發全行業創造活力。
二是發揮龍頭優勢,打造示范工程。中建三局漢芯公館項目應用云帆數字智能建造一體化平臺(DDE),實現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升級,通過高精度模型和數據管理驅動整個生產流程的標準化與智能化;應用“裝配式造樓機”實現建筑施工作業的一體化,提升施工效率。中南建筑設計院搭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PLM),基于同一云端BIM三維模型建立了跨專業、跨企業、跨地域的互聯網協同工作環境,實現全流程的項目管理、產業鏈的溝通協作和數據的高效流轉。
緊扣建圈強鏈,促進產業鏈條融合
一是聚焦產業鏈延鏈強鏈補鏈。立足武漢智能建造產業鏈上、中、下游發展現狀,由中建三局、中交二航局等多家龍頭企業共同擔任鏈主企業。武漢新城投資建造智能建造產業園,加速產業鏈上相關企業集聚融合,加快孵化和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專精特新企業。同時,積極招商引進智能建造相關企業,組織舉辦了2024武漢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實現智能建造產業領域重點企業精準招商。
二是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交流合作。積極搭建智能建造產業鏈上下游交流平臺,多次組織供需對接相關會議。2023年舉辦“建圈強鏈,聚勢同行”武漢建筑業首屆供應鏈大會,中建、中鐵、中鐵建等10余家大型央企及100余家供應商參會。2024年4月,召開武漢市城建交通重點項目與建筑企業對接工作會,省住房城鄉建設、市直相關部門,政府投資平臺公司及20家建筑企業代表參會。智能建造供應鏈平臺已正式啟用,融合“天、地、金、商”4張網,匯集項目規劃、專業咨詢、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智能運維、智能裝備等全產業鏈企業海量資源,上線企業1019家,提供包括智能裝備、綠色建材等9568款產品服務,集成16家銀行、4款金融產品和3家物流企業。
堅持科技創新,加強行業技術支撐
一是組織專業技術力量。充分發動武漢科技創新力量,依托丁烈云院士領銜的數字建造中心、橋梁智能與綠色建造全國重點實驗室、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創團隊,組建市智能建造領域專家庫,首批入庫專家59名。
二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組織開展“建筑數字建造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等智能建造相關課題研究,《高層建筑重載型施工作業集成平臺》等智能建造國家標準啟動編制,292項智能建造相關專利獲得授權,28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約。武漢自主研制的“城市智眼”低空遙感監測體系,已在經開區開展“城市智眼+施工現場監測”場景應用,定期自動巡查,常態化監控施工現場。
開展宣傳培訓,營造良好行業氛圍
一是加強宣傳營造智能建造良好氛圍。多形式開展宣傳,舉辦以“科技賦能,智造湖北”為主題的智慧城市與智能建造產業博覽會暨論壇,邀請數十位院士、在鄂的中央企業、省市國資國企集中展示交流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
二是加快培訓智能建造產業人才隊伍。開展涉及智能建造領域相關職業(工種)的職業技能認定,2024年以來武漢智能建造領域技能人員累計獲證452人次。中建三局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開展BIM模型技術員、裝配式建筑施工員等智能建造產業工人培訓,累計培訓產業工人531人次。武漢建筑業協會定期開展線上智能建造主題學堂,組織BIM培訓并頒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