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駛進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的茫茫群山,天空中升騰起氤氳霧氣,如輕薄的紗幔點綴著山水畫卷。
這個全國目前唯一以特區命名的縣級行政區,上世紀60年代因國家開發煤炭資源、修建鐵路和支援三線建設而設立,至今仍帶有濃重的歷史色彩。2020年,六枝特區被遴選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一批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以下簡稱“共同締造”)活動培訓基地。如何通過共同締造活動的開展,樹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典型、打造基層治理現代化樣本,經歷過脫貧攻堅錘煉的六枝特區,站上了更廣闊的發展舞臺。
在副區長張斌看來,讓共同締造落地生根,政府做好牽頭尤為關鍵。
“我們設立了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黨委常委和政府分管負責同志任副組長、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以及鄉鎮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共同締造培訓基地工作聯席機制。”張斌說,當地還制定出一系列方案,為培訓基地建設和相關活動開展保駕護航。
在硬件投入上,六枝特區為培訓基地配置了固定場所,包括可容納400人的主會場和多個小型會議室。周圍兩家酒店不低于500人的接待能力,完全可滿足住宿需求。“區位優勢也很明顯,距離高鐵站和現場教學點都不過二三十分鐘車程。”六枝特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江浩補充道。
落別鄉新寨村是六枝培訓基地現場教學點之一。這個擁有3096人的行政村,過半村民已赴大城市或周邊打工,空心化現象嚴重。在干部群眾共同努力下,新寨村摘掉了貧困帽,但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孱弱、集體經濟發展緩慢、人居環境水平落后、群眾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依舊突出。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新時代新寨村的工作靶向。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及市區兩級相關部門多次調研,開出“踐行共同締造”的良方——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通過強化基層特別是黨組織的領導作用,錨定發展目標,發動群眾熱情,凝聚各方力量,推進鄉村治理模式與方法創新,新寨村的此番嘗試頗具有典型意義。
“我們采取‘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徹底打破‘百姓等靠要、政府大包攬’,從根本上轉變村民的思想意識。”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派駐新寨村第一書記羅立平表示,共同締造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村民理事會在村黨支部領導下參與村內中心工作,調動村組干部和鄉賢寨老等核心力量,增強農村自治能力,“小到清掃房前屋后,大到集體項目落地,努力實現自己的事自己辦、自己的家園自己建。”
目前,由新寨村村民自行謀劃推動的村級發展項目已有50余個。村黨支部每月組織對全村村民入戶評分,后者可憑積分到“勵志超市”兌換生活物品。羅立平尤其注重發揮住房和城鄉建設專業優勢,以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創建生態宜居村莊為抓手,推動新寨村人居環境改善。在共同締造理念鼓舞下,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投工投勞投料,村里的路燈漸漸亮了,道路平了,還多了兩處活動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好的人居環境不僅令新寨村村民自豪,也會直接提振經濟活力,牛角村村民伍興很有發言權。
幾年前,牛角村決定發展旅游產業。伍興拿出多年積蓄,將一棟老房改造為酒吧,卻未料被臟亂差的環境拖住后腿,游客寥寥,經營黯淡。“村里開展共同締造后,生意比以前好太多了。”眼見為實的伍興備受鼓舞,帶頭把自己的房前屋后拾掇整齊。即便疫情影響明顯,他仍估算牛角村客流量“翻了幾十倍不止”。
年近七旬的老支書伍興祥功不可沒。作為全村共同締造活動主要推動者之一,他的訣竅卻很樸素:做事公平公正不虧心。“牛角村環境改變大,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的精氣神兒……”伍興祥稍稍一頓,“不一樣了!”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只有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會被充分調動,鄉村治理才能行穩致遠,美麗村鎮建設才能更好推進,鄉村振興才能早日實現。共同締造正是讓農村百姓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主人翁意識被喚醒,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生活的熱情被激發,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得自然更踏實。
“對于政府而言,共同締造為開展村鎮建設工作把握住了方向。”張斌說,六枝特區多年來大力推動鄉村宜居宜業,難免出現分歧,比如農房該如何改善,是“穿衣戴帽”還是首先確保居住安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推動共同締造,讓我們更好地尊重鄉村發展規律,認清群眾現實所需,這點給我的感受很深。”
“創新社會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必須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根本坐標,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北京建筑大學副教授孫喆認為,開展共同締造活動是基層提升治理能力、降低治理成本的重要途徑。
按照計劃,六枝培訓基地擬在三年內開展全區18個鄉鎮(街道)主要負責和具體負責同志、50%以上的村“兩委”成員及工匠等集中培訓,重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領以及圍繞城鄉人居環境整治、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宜居農房建設等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基本理念方法,邀請貴州大學、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單位專家,結合課堂授課、交流研討、現場觀摩、實踐教學等多種方式,培養共同締造活動干部能人、管理人員和技術幫扶隊伍,廣泛宣傳共同締造活動中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孫喆建議,六枝培訓基地要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使之更具時代性、系統性和可實踐性,做到“軟硬并重”。
智慧源于群眾,連心才能聯手。貴州省曾有著全國最多的貧困人口,3800萬人民眾志成城,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譜寫出令世人感嘆的篇章。進入鄉村振興新階段,圍繞如何改善創新治理模式、優化鄉村治理體系、加強各方面力量參與鄉村治理的縱深度,廣泛實現“共謀共建共治共評共享”的治理局面,“五共”聚力下的共同締造活動有望從星星之火再次燎原。
“我們期待有更多人見證落別鄉開展共同締造活動前后的變化,并在六枝培訓基地學有所獲。”落別鄉黨委書記穆文俊表示,這個部級培訓基地是塊金字招牌,一定要在全省乃至全國叫響。
伍興祥的愿望很接地氣——只要活一天,就會帶著所有村民繼續搞好共同締造,建設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