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位部署,有序推進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今年,四川省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快關于《四川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重點立法調研,推進《四川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的修訂;通過視頻會議、送教上門等方式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培訓;依托“愛在社區”“靚在鄉村”等品牌活動,在全省范圍開展“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旅游景區環境衛生集中整治行動,指導A級旅游景區做好垃圾分類;在全省機關事業單位和教育、醫療衛生、企業、餐飲等有關行業系統中開展“文明消費節約用餐”活動,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聯合開展商品過度包裝執法檢查。截至第三季度末,四川省地級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覆蓋率達63%,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達33%。
據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四川省堅持“一盤棋”的思維,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方面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初步探索出四川省生活垃圾分類的特色路徑。
一是不斷完善頂層制度設計。2018年以來,四川省先后出臺《四川省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四川省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置工作方案》,健全了省級層面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統籌協調機制,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操作指南、分類導則、設施建設規劃導則和信息技術導則等配套文件,建立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季報制度,出臺了工作考核辦法及評價標準。二是有力推進處理設施建設。四川省大力實施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加快補齊處理設施短板,促進終端處理與前端分類基本匹配。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城市(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6.2萬噸/日,其中焚燒處理能力達4.18萬噸/日,成都、自貢、攀枝花、瀘州、南充等市已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三是強化城鄉統籌推進。四川省印發《關于推進全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置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各地采取農戶初次分類和保潔員二次分揀的“二次四分法”、農戶“一次四分法”和“三分類法”等多種模式相結合的分類方式,使得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簡單化、操作簡易化。目前,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已覆蓋全省91.9%的行政村,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國家級示范縣增至9個。四是推動居民習慣養成。四川省充分運用各大媒體平臺,深入宣傳垃圾分類的意義、具體舉措和主要成效,推出關于垃圾分類的線上直播、圖文視頻和各地典型案例的宣傳報道。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通過省政府網站在線訪談、深入基層調研宣講等方式,積極宣傳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五是建立“1對1”協作機制。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生活垃圾分類工作“1對1”交流協作機制實施方案》的要求,攀枝花、德陽等9個城市與深圳市結成對子,向深圳市學習先進經驗;成都市與吉林市、呼和浩特市建立“1對1”協作機制,加強對其的指導和幫扶。
成都 構建生活垃圾分類“五大體系”
成都市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法規、政策、標準、工作及設施“五大體系”建設,著力打造“全社會參與、成建制推進、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發展”的生活垃圾分類成都模式。
健全法規體系。2020年10月,成都市頒布《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強化《條例》的貫徹落實,成都市分層分級組織開展宣傳培訓,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推動市、區(市)縣、街道建立生活垃圾分類三級督查機制和現場辦公機制,組建生活垃圾分類督導員和監督員隊伍,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督促整改。
完善政策體系。成都市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助推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的意見》,確定了未來五年的工作目標及24項重點任務,即“一年建基礎、兩年提標準、五年成模式”;印發《關于貫徹落實<條例>推進全程分類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明確全程分類體系建設四個大項15個小項的任務;創新生活垃圾分類“成建制推進”工作模式,形成了肖家河街道生活垃圾分類體系等示范標桿,評選出126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
建立工作體系。成都市發動市、區(市)縣、街道(鎮)、社區(村)四級聯動,組織開展主題宣傳和互動實踐等活動,發動基層黨員、志愿者、婦聯組織等開展入戶宣傳指導;強化媒體宣傳、開展行業宣傳、深化線下宣傳,將每年8月11日定為“光盤行動”宣傳日,聘請公眾人物作為成都市生活垃圾分類公益宣傳大使,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知識。
建成標準體系。成都市編制地方行業標準規范7個,規范分類設施建設;印發分類投放指引和物業管理區域分類投放工作等指導文件,推進“四分類”收集點、投放容器和運輸車輛的更新改造和標志更新;結合文明城市測評,加快標準化投放設施建設,探索可回收物智能收集系統建設,強化分類投放、收運、處置行為引導和工作規范。
補齊設施體系。成都市啟動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設施補短板行動,全面完成省城鎮生活污水和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總體方案下達的建設任務;落實近三年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項目;編制餐廚廢棄物處置設施專項規劃、廚余垃圾分布式處理工作方案等,推進補鏈強鏈工作。目前,成都市的廚余垃圾“集中規?;?分布小型化”協同處理模式基本建成;分類處理系統基本建成,有效保障了全市生活垃圾的安全、環保處置,基本實現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截至10月底,成都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1.8萬余個居民小區,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99%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6%以上、資源化利用率達70%以上、無害化處置率達100%。
瀘州 “四新路徑”助推生活垃圾分類新時尚
瀘州市緊扣“建成四川省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創成生活垃圾分類地級城市新樣板”的總體目標,著力探索生活垃圾分類“責任、制度、設施、宣傳”四新路徑,統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各項工作。
資源整合形成新格局。一是全面高位推進。瀘州市召開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大會,設立分會場1500余個,傳達貫徹生活垃圾分類的重要部署,實現區域“全覆蓋”。二是壓實轄區責任。在瀘州市,市、區(市)縣、街道(鎮)、社區(村)四級成立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確保黨建引領貫穿全過程。三是納入綜合考核。瀘州市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納入全市綜合目標考核范疇,結合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評估辦法,制定并優化考核細則。
標準創建推廣新規范。瀘州市出臺餐廚垃圾及建筑垃圾管理辦法,規范餐廚垃圾、建筑垃圾的分類收運處理工作;加快推動立法工作,印發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考核方案,從機制、宣教、投放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落實責任;出臺投放指南、容器設置規范,明確垃圾分類的具體內容、操作規范和環節責任;推動出臺收運體系實施意見,構建以源頭減量為導向的工作機制。
系統布局建設新陣地。瀘州市建成投運日處理300噸的有機廢物協同處理項目,配套20臺廚余垃圾收集車,實現主城區廚余垃圾收運全覆蓋;建設壓縮中轉站、垃圾焚燒發電廠,全面升級其他垃圾處理體系;推動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與生活垃圾分類“兩網融合”,基本建成可回收物處理體系;加快建設有害垃圾暫存庫、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工程等末端處置項目,有序推進有害垃圾處理體系。
示范引領塑造新品牌。一是開展黨建引領。瀘州市將黨建引領貫穿到生活垃圾分類各環節,將志愿者服務和生活垃圾分類督導員相結合,進行全方位滲入式宣傳,以創建節約型機關驗收為契機,實現全市公共機構垃圾分類工作覆蓋率100%。二是充分宣傳動員。瀘州市建立市、區兩級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團,定期巡回宣講,還開展家校共育,把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學生文明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全市主城區中小學校垃圾分類教育覆蓋率達100%。三是源頭分類督導。瀘州市探索示范帶動,建立“撤桶并點+定時保持定點”集中分類投放試點,采取“黨建引領+物業協同”的模式,引導小區居民通過正確投放獲得積分,利用積分兌換日用品和物業服務。
綿陽游仙 探索“智慧+可持續”生活垃圾分類新方案
綿陽市游仙區制定了《游仙區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置工作方案》,先后建成垃圾壓縮中轉站17座、垃圾分類收集亭1960個,購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垃圾桶)2.06萬個、自卸掛桶電動三輪車720輛,為推動全區垃圾分類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隨著智慧居家館及綿陽市首個可持續垃圾分類示范點的建成,游仙區垃圾分類的“游仙名片”逐漸形成。目前,全區3座智慧居家館注冊總戶數共計1.2萬余戶,已回收可回收物152余噸、有害垃圾160公斤,回收總價值達12.73萬余元。
2020年7月,綿陽市首個可持續垃圾分類示范點落戶游仙區東原長島小區。小區居民可以通過刷臉、二維碼和密碼來開箱投放垃圾,不僅如此,垃圾箱內還有一個“噴頭”,每隔10分鐘噴一次藥劑,以保證垃圾箱內無異味。此外,游仙區穩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在區內選擇了有代表性的8個小區、1個學校、1家醫院、3個政府機關部門和2個社區,共安裝垃圾分類智能設備144組。
游仙區以垃圾分類試點為契機,著力建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全過程垃圾治理體系,促進資源回收利用,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努力形成可學習、可借鑒的“游仙模式”。
德陽 推行“三定一督4+3”分類模式
德陽市探索推行“定時定點定人+督導員引導分類”與“強制四分類+專項三分類”相結合的“三定一督4+3”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不斷改善城鄉環境,推進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助力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
推廣“三定一督4 + 3”分類模式。德陽市主要圍繞兩個行動推廣“三定一督”分類模式。首選372個條件成熟的居民小區作為專項提升行動試點,實施“撤桶并點”工作,安排專職督導員推廣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同時在專項提升行動試點小區中優選82個小區開展志愿督導百日行動。此外,在“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分類的基礎上,德陽市另設了“建筑垃圾、園林綠化垃圾、大件垃圾”三個專項垃圾分類,并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采取預約收運的方式,各環衛主管部門及參與企業按照實際情況統籌安排收運。
推動“1對1”交流協作機制。德陽市與深圳市開展“1對1”協作交流,在全市范圍推廣公眾教育“蒲公英”計劃,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分層分類對各類群體進行宣傳培訓。在線下,德陽市采取“1+M+N”模式(設立1處區縣級垃圾分類科普教育館;在M個街道辦、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宣教中心,打造垃圾分類普及微講堂;在N個居住小區進行實踐和督導),組建蒲公英隊伍,深入社區、學校開展垃圾分類培訓,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在線上,德陽市城市管理局官網開辟了“德陽市垃圾分類”專欄,及時發布相關信息,還開發了“德陽垃圾分類行動派”微信小程序,對接“德陽市民通”,引導市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打卡,鼓勵市民主動進行監督。
不斷強化激勵監督考核。德陽市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績效考核,采用“四不兩直”(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方式,對街道、社區、小區、公共機構(場所)等區域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實地檢查;會同市委目標辦真督實導,制定《德陽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激勵機制》,明確先進區(市、縣)、先進單位、居住小區、市級優秀家庭和先進個人的激勵措施,按照“區縣-街道辦-社區-小區”四級公示制度,運用“紅黑榜”加強對先進榜樣的公示和不良行為的曝光。
截至目前,德陽市713所學校、607個公共機構及市建成區具備分類條件的1067個小區,已全部完成分類設施配置,覆蓋率達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6.67%,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
內江 智能大數據賦能城鄉生活垃圾分類
內江市打造了“甜城碼上收”智能大數據收運模式,以可回收物為突破口,實現了“掃碼預約、上門回收、數據可統、一網統管”,不斷提升居民的生活垃圾分類意識,通過積極創新舉措,總結經驗做法,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圍。
試點“甜城碼上收”模式。內江市向全市部分公共機構、居民小區及環衛工人推廣“甜城碼上收”和“撤桶并點、定時定點”投放模式,有效解決了全市可回收物缺乏監管、無法統計的問題,實現了可回收物“應收盡收、數據可統、一網統管”;積極總結提煉內江市生活垃圾分類特色經驗模式,邀請主流媒體拍攝制作內江市生活垃圾分類專題片,推廣內江市的特色做法。
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治理。內江市市中區探索出農村地區“一戶一碼”的垃圾分類智慧模式,建立起“戶分類減量投放、保潔員上門掃碼回收、智能車輛分類運輸、就地資源化利用+集中資源化處置”的全鏈條智能垃圾分類治理體系,全區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和處理率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鎮(街道)、行政村、村民小組覆蓋率達100%。
踐行垃圾分類新方式。內江市因地制宜,積極推行垃圾分類新做法、新舉措,如開展垃圾分類“蒲公英行動”,對百名村(社區)書記、校長、物業服務人員等進行培訓;機關事務管理局組織培訓市級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宣講員,以有效發揮公共機構的示范引領作用;東興區各學校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年終目標考核,不定期開展督導檢查和考核評比;資中縣通過“一元錢”新方式、“三個一”新體驗和“四亮四比”探索農村垃圾分類新渠道;高新區通過聯合部門、簽署承諾、強化宣傳等方式多渠道加速推進垃圾分類;隆昌市通過建平臺、搞試點、制專碼的“三步走”方式,打造智能環保管理平臺,精細化管理垃圾分類工作。
宜賓長寧 打造餐廚垃圾處置一體化系統
宜賓市長寧縣高度重視垃圾收轉運處理等工作,建設完成全縣全域“戶定點、村收集、鎮運輸、縣轉運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機制體制。2018年,長寧縣率先在宜賓市各區縣中開展了餐廚垃圾收轉運和處理的工作,并完成了餐廚垃圾處理廠的建設任務,探索了集中式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餐廚垃圾的新路子。
為解決餐廚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長寧縣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引入項目,將閑置的原堆肥車間合理利用改造成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廠,通過物理-生物相結合的技術,采取“壓榨提油+殘渣制有機肥原料”的工藝,最大化回收油脂,產生有機肥原料。目前,餐廚垃圾處理廠已建成投運,有效解決了長寧及周邊區縣餐廚垃圾污染環境問題,有效提升了餐廚垃圾資源的循環利用水平。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解決城市污水溢流問題,長寧縣目前正向全縣所有餐飲行業推廣安裝油水分離器,污水經處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網;同時,對餐廚垃圾進行統一收集后集中處置,目前餐廚垃圾前端分類設施已向全縣鋪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