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完善制度體系
保護范圍從“城”到“街”
在江蘇省南京市,有這樣一條路,集合了眾多民國時期的花園洋房,遍布著保存完好的外國公使館,集中展現了南京的民國風貌。無論春夏秋冬,穿過與道路“相擁”的一棵棵樹木,目光所及之處,都蘊藏著不一樣的美。這里就是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錄之一的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位于南京市鼓樓區,民國時期規劃建設的數十棟別墅建筑分布其中,街區內各幢建筑樣式各異,有西班牙式、荷蘭式、英國式及當時歐美流行的摩登式花園住宅等,被譽為“民國建筑博物院”,街區所留存的民國時期整體風貌和空間肌理,是南京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社會的獨特景觀。
在南京市全面啟動的民國優秀建筑保護“一線兩片”重點計劃中,頤和路片區被列入重點保護規劃內,項目堅持“修舊如舊”,對原建筑進行了內外結構加固處理,拆除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違建,恢復建筑原貌,并盡量按照原有的街區院落進行復建,最大限度保持建筑原貌。
頤和路民國公館區第十二片區整治工程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獎項評委會曾如此評價:這片高級住宅區是一片中國近代建筑,亦可說是民國風格的見證。該項目主要關注對建筑外部的細致修繕和修復以及對內部空間調整,以適應現代化使用。這些素粉磚墻的別墅都帶有很強烈的原始特征感,讓我們得以一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
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市積極立法,出臺了《南京市重要近現代建筑和近現代建筑風貌區保護條例》《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相關法規文件,在法規的指導下,有序實施民國建筑保護利用行動計劃。以頤和路、梅園新村為代表的一大批民國建筑風貌區得到了有效保護和修繕,并對公眾開放,它們都成為了南京歷史完整而真實的見證,南京也成為了民國建筑集中展示地。
放眼整個江蘇,歷史文化保護法規與標準體系構建工作也在持續推進。《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關于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的意見》的頒布印發,蘇州、揚州、常州等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及出臺的系列配套政策,使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規范。經過多年努力,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區)—街區保護體系和制度體系。
● 保護規劃省域全覆蓋
歷史遺存正重獲新生
時代的變遷賦予了江蘇豐厚的文化積淀,大到一座城,小到一條街,都曾與時空對話,帶著時光的烙印,訴說著歷史的源遠流長。
保護規劃的編制是這些歷史遺存保護和管理的重要依據和技術手段。對此,江蘇持續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規劃引導,構建了從專項規劃到詳細規劃的保護規劃框架,依法組織推進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等各類保護規劃編制。為規范各類保護規劃編制,在落實國家規范的基礎上,江蘇先后制定了《江蘇省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導則》《江蘇省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編制導則》,明確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和名村保護規劃的編制管理、規劃內容和技術要求。經過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制度體系,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已基本實現全覆蓋。
多年持之以恒的保護產生了積極成效。目前,江蘇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3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8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5處中國歷史文化街區、56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同時,江蘇擁有兩項世界文化遺產,多個項目和城市先后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聯合國人居環境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獎項。
現如今,江蘇正積極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2035版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結合高質量發展考核,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編制列為個性化考核指標。今年年初以來,對淮安、鎮江、連云港等地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組織審查,強化了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力度。各地在保護規劃編制方面也都進行了新的探索。
蘇州市于不久前印發了《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總體方案》及專題工作方案,明確以古城整體保護為首要前提,科學推進古城整體提升,注重新理念、新業態、新元素與古色古香的古城風韻有機融合,堅持古城保護和提升利用的辯證統一,打造古今融合的古城“雙面繡”。《蘇州歷史文化名城分類保護對象工作方案》明確,從2021年到2035年,逐步健全保護對象管理體系,完善保護對象利用政策,優化保護對象保護利用機制,推動保護對象保護利用可持續發展。近3年,將重點把古城內的保護對象作為實施主體,通過明確保護管理責任,完善相關制度規范,實施歷史遺存保護修繕,開展歷史遺存活化利用,形成保護對象管理利用經驗,打造文化遺存保護利用示范項目,進一步凸顯古城文化特質,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更新。
淮安市深入推進規劃修編調研工作,走訪各縣區和相關部門收集基礎資料,邀請該市文化界專家學者“支招”,為淮安歷史文化名城規劃修編工作采集社會公眾意見和建議。同時,綜合考慮城市格局、文物古跡、建筑風貌,進一步發掘歷史文化內涵,按照城市整體空間環境、歷史街區和文物古跡3個層次,充分發揮河、湖、城、街交融一體的古城空間特色,重點挖掘和保護淮安的運河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等優秀文化遺產。
得益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力度不斷加強,江蘇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得到了切實有效的保護管理,活化利用科學合理,不斷閃耀出新的生機。
● 繡花功夫推動“微更新”
原汁原味保留地域特色
揚州有條老街,南北走向,好似魚脊椎骨,兩側東西向整齊排列著頭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等數條小巷,宛如根根魚刺,因此被形象地稱作老城區的魚骨巷,這里就是揚州古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
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揚州古城核心區,街巷體系完整,整體建筑風貌保存完好,是唐代揚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遺存之一。該街區在保護利用中,堅持“以人為本、尊重歷史、傳承文化、合理利用”的原則,按照“小地塊、漸進式、微更新、強文化、可持續”的思路,積極探索采用“政府引導、公眾自主參與”的運作模式,充分發揮居民、投資人的主觀能動性,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街區保護與利用新機制。
揚州市在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的過程中,注重在保護的前提下,對老城區、老街巷、老房子、老廠區等進行更新改造,著力解決這些地區普遍存在的基礎設施缺失、衛生環境臟亂等問題,提高居民的居住質量和生活品質,讓百姓分享城市發展的“紅利”。經過系列改造更新,城市面貌逐步改善、城市品質不斷提升,歷史文化名城特色日益彰顯。今天的揚州,較好地保持了傳統格局,老城區和瘦西湖景區交相輝映,“二十四橋明月夜”等歷史環境保存完好,呈現出“外攬城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的獨特魅力。
鐘靈毓秀的揚州古城是江蘇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江蘇積極推進歷史文化遺存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發揮歷史建筑使用價值。2009年至今,江蘇累計下達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資金2。87億元,用于對各類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進行獎補,有效引導地方實施保護并開展實踐創新。同時,組織蘇州市和揚州市開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工作,組織南京市和溧陽市開展省級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工作,并開展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相關課題研究,積極探索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新模式。
江蘇各有關市縣積極推進歷史遺存維修整治和基礎設施改善,將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作為保護重點,推動保護利用,避免大拆大建,采取小規模、漸進式的有機更新模式,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