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深秋,沿著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太乙宮街道四皓村一條干凈整潔的柏油村道漫步而行,兩邊盛開的野菊花隨風搖曳。這條集綠化、美化、亮化、文化、智慧化為一體的“五化”道路,讓許多慕名而來的人們不由自主地打開手機,拍照或者錄下視頻。路北是一條生活垃圾分類知識長廊,作為長安區首家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教育基地,長廊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人們在散步之余潛移默化地學會垃圾分類知識。路南是一個用廢舊木材做成的影壁,中間點綴著羚羊、熊貓、老虎等秦嶺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圖案,似乎時刻在提醒人們秦嶺腳下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移步換景,新時代文明長廊、村史館、休閑廣場,還有一個個用竹籬笆包圍著的小菜園、小花園,村落亮點紛呈,讓人目不暇接。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四皓村因秦漢末年“商山四皓”在此隱居而得名,全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560戶2150人,包括79名黨員。過去,四皓村的環境還曾是臟亂差,一些村干部喊得多干得少,為群眾辦事做樣子,愛當“甩手掌柜”。群眾沒有主心骨,人心渙散,缺少精氣神。雖然四皓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藏在深山無人問,顯得十分“落寞”。
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西安市長安區委、區政府先后組織開展清潔鄉村、美麗鄉村、花園鄉村建設。四皓村在新一屆黨支部帶領下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動員大家出錢、出物、出力,把一個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的村子,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四皓村從一個不起眼的“落寞村”變成網紅“打卡地”,究竟有啥秘訣?四皓村黨支部書記駱小愛一語中的:“共同締造。”
決策“共謀”。眾人拾柴火焰高,花園鄉村建設,全民參與是基礎。四皓村把群眾認同、參與、滿意作為基本要求,發動群眾共商共議,沿途融入“垃圾分類、家風家訓、新時代文明”等人文要素,打造“文人氣質、優美勝地”。四皓村垃圾分類知識長廊,用廢舊的飲料瓶扎成宣傳標語,既能引導群眾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又組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就是村民提出來的好點子。四皓村還積極采納群眾意見,每戶保留和規劃了“小三園(花園、菜園、家園)”,每月對養花種菜、門前清潔、庭院整潔的農戶進行公示獎勵,不斷凝聚人心,激發群眾共同參與家園建設的熱情。
2019年11月,四皓村黨支部建設了太乙宮街道首個村史館。村史館建設初期,沒有專業的規劃設計,村干部就集思廣益,發動群眾建言獻策,不求建設外觀高大上,但求效果真優美。
建村史館需要老物件,村委會動員全村村民,舊籮筐、老風箱、老電視……一戶戶村民拿出了自己的“家底”,村史館累計收到村民捐助的老物件100余件。村委會將每一個捐贈的老物件都標注了捐贈人、時間等信息,讓村民在村史館內有主人翁的感覺。
花園“共建”。四皓村開展花園鄉村建設,缺少資金是“老大難”問題。村“兩委”就想辦法把“一分錢掰成三瓣用”,程序上主要采取雇工購料法,不進行對外招標,雇工情況通過“四議兩公開”進行公示。一方面,動員群眾捐贈瓦缸、磨盤、瓦罐等,變廢為寶建景觀節點,整合舊木料、爛輪胎、稻草等資源,就地取材,重新調整位置,點綴花花草草,變出一道道風景線;另一方面,結合村內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因陋就簡,不搞大拆大建,在原有地形基礎上打造小公園、小花圃。
四皓村黨員干部臟活累活搶著干,挪沙堆、搬柴堆、清糞堆,環境一點點在變好,村民從不理解到接受再到后來主動參與。有一次,接到“5天內務必將一個堆滿雜物的場地清理好”的任務,9名村干部冒雨清理。周圍群眾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紛紛跑出來義務幫工,最后僅用3天就完成了。
環境“共管”。為有效鞏固花園鄉村建設成果,確保建成后有人管、有人護,做到常抓不懈、常態化管理,四皓村自發組建花園鄉村自治服務隊,一組一名隊委包抓,對農戶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進行自我管理;一戶一塊“門前、路中、屋后”三包責任區域,保證自家房前屋后門前道路干凈整潔;一家一套“十自覺”承諾牌,每月進行一次監督檢查、評比表彰,同時建立問題臺賬,實行銷號管理,有效解決鄉村環境問題易反彈的問題。
文明“共評”。四皓村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長廊+廣場+基地”綜合體陣地優勢,由黨支部牽頭、道德評理會提名,對優秀志愿者、道德模范、美麗庭院和花園鄉村文明戶進行定期評比公示表彰,形成道德教化、文明約束的管理體系。
駱小愛介紹說,四皓村近年來建立了“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的“愛心超市、文明銀行超市”,堅持每月對貧困戶和村民保護村莊環境文明行為、幫助困難老人和兒童等好人好事進行獎勵,每次獎勵1個積分;每季度舉辦一次評優活動,每次獎勵5個積分,村民向上向善的行為蔚然成風。
成果“共享”。幾年來,四皓村圍繞“商山四皓”的歷史典故,按照“文人氣質、優美勝地”的風格特色,打造出鳳舞四皓觀景臺、水系鄉愁景觀墻等20余處景觀節點,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文化熏陶,享受美麗風景。四皓村還先后榮獲長安區精神文明先進集體、花園鄉村建設先進集體、西安市美麗庭院示范村等榮譽稱號,村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