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桂花盛開期的蘇州城,游人在走走停停間總有陣陣桂香襲來,沁人心脾,令人流連忘返。
成為新城建試點城市以來,江蘇省蘇州市圍繞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的目標,以“一平臺六推進”的建設思路,創新工作機制,落實七項任務,加快城市有機更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與城市建設深度融合,著力推進一網通用、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努力為人民群眾描繪出幸福藍圖。
在蘇州工業園區智慧城市運行平臺指揮大屏上,工作人員傳送了一條違章停車的工單,并附上了現場的照片。指揮系統根據畫面上識別到的車牌號,及時短信通知車主挪車,同時向車主推送了附近的停車場位置信息。在規定時間內,該車主遲遲未響應,監控系統自動留存視頻憑證并生成罰單,納入車主個人信用體系。
“以前違章停車主要通過舉報或者網格員巡查,屬于被動式執法,在時間上相對滯后,出動的人力較多,違法處置也是采用貼單處置,執法手段比較剛性單一,治理效果并不理想。”蘇州工業園區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閔非介紹說,現在,通過數字化技術探索智慧城市治理,利用AI平臺賦能城市攝像頭,能夠自動識別違停車輛,直接進入非接觸執法流程。“所有環節都是系統自動操作,過程可跟蹤、可監督、可追溯,提升了交通治理效率,節省了人力成本。”
為解決當前社會發展中的監管散、決策難、響應慢等突出問題,蘇州市工業園區成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通過資料數字數據化、數據信息化、信息知識化、知識智慧化,借助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手段,打造智慧城市運行平臺,進一步提升城市運行管理水平。
在原有基礎設施上,蘇州市匯集了各部門智能信息系統,建設了一個匯聚數字底座、四大智慧應用和移動辦公助手的智慧城市運行平臺,初步搭建形成數據服務“一個庫”、指揮協調“一張網”、行業應用“一張圖”、業務運行“一平臺”城市綜合管理服務體系框架,全時、全實、全事、全部門能夠一體化綜合監測。截至目前,已初步打通31個部門的43個系統、1.8萬路視頻、1.5萬個物聯數據。閔非介紹道,“各職能板塊的業務都集納到這塊大屏上,反饋信息得到迅速響應,指揮調度高效簡便。”市民辦事、違章處理等城市運行的方方面面,都能在指揮大屏上清楚地看到。基于實時動態數據自動發現、及時推送并閉環處置,實現了“城市實時在線,治理永不下線”。
藍藻是蘇州城市水體治理的一大隱患,藍藻泛濫危害魚類生存環境、破壞城市景觀,甚至威脅居民飲水安全。蘇州工業園區重視生態藍藻治理,但傳統人工巡查打撈的治理方式有著明顯的滯后性,處置效率低。園區利用AI(人工智能)、大數據、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技術結合無人機高空機動巡查優勢,實現了藍藻自動巡查、智能識別,變經驗驅動為數據驅動和智慧驅動。
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無人機在巡飛中利用AI算法識別定位藍藻位置、獲取藍藻濃度和覆蓋范圍,自動生成工單,第一時間推送給市政服務集團,市政服務集團作為處置單位根據工單報告,精細配置打撈資源進行處置。同時相關處置結果和工單信息也會抄報環保、水務部門,實現多部門聯動處置。
蘇州工業園區智慧城市運行平臺上線以來,對19平方公里的城市水域平均每天飛行12次,實現了藍藻聚集第一時間發現、打撈作業第一時間啟動,在同等處置人力的情況下,效率提升45%以上,累計打撈藻水3.6萬噸、分離藻泥15.1噸。
現如今,蘇州工業園區的水體污染源治理方式已經悄然發生變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治理方式成為新的實踐方向,問題早發現、早處置,以精細化的配置管理資源,提高治理效率,降低處置成本。
除了上述實踐以外,蘇州工業園區還利用智慧城市運行平臺的物聯感知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打造了覆蓋“社區+商圈+學校+企業+水域”的人工智能治理試點區,試點了機器代替人力管理模式。據介紹,圍繞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生態環境、應急救援等領域,蘇州工業園區統籌整合了20余類事件來源,結合視頻、無人機、高空云眼、大數據分析研判、物聯感知等能力建設,及時發現、處置包括市容環衛責任、占道經營等問題,識別煙火、非法入侵等安全生產問題,有效提升了試點區域內風險感知能力、事件發現和處置效率。截至目前,試點區域的工單量提升了28%,工單處理時長比平均縮短了23%,全區日均工單超2700余條,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