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襄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聯合各區政府順應群眾期盼,全面破解老舊小區改造難題,持續在宜居舒適、共享共建等方面探索創新,解決民生難點痛點,提升群眾居住品質,襄陽古城正全力推進城市有機更新,迎來新的一輪蝶變。
“點單”治理順民意
“安裝電動車棚和充電樁、完善消防設施、更新老化管線、增設曬衣場……這些都是我們‘點單’的,別看不起眼,這些設施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襄陽市襄棉北院居民陳靜英指著改造一新的小區高興地說。
襄棉北院建于20世紀60年代,是改造中體量最大的一個小區。小區內許多樓房外墻脫落、紅磚破損,道路坑洼不平,破損嚴重,去年被納入襄陽市、樊城區老舊小區改造范圍。小區改造圖紙設計方案出臺前后,所在的人民路社區共舉行了4次較大規模的座談會,面對面征求社區居委會、黨員群眾代表、樓長(單元長)、物業服務企業的意見。
“我們把居民提出的意見整合后融入規劃設計中,并組織業主到已改造的小區進行實地考察,不斷優化設計方案。設計方案完成后及時公示,暢通居民反饋渠道,確保改造內容符合小區實際,滿足群眾需求。”樊城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人介紹說。“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群眾說了算,樊城區在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充分征求居民意見,以滿足居民需求為主要著力點。
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目前,襄陽市在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居民“點單”已成了改造過程中關鍵環節。群眾積極參與,共同謀劃,共同建設,共同管理,使老舊小區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破舊形象一掃而光,不少小區樓棟安裝了電梯、增設了智能立體停車場,居民在小區改造后重新進行了室內裝修,提高了居住品質。
留改拆建換新顏
站在襄陽市面粉廠家屬院內,干凈整潔、舒適寬敞的小區找不到一絲破舊老化、亂搭亂建的痕跡。被改造一新的小區內,房前屋后種滿了綠植,居民悠閑地在健身區域鍛煉身體、小聚閑聊。
在此居住20多年的張春梅老人指著老友們小聚的地方說,這里曾是一排煤棚,白天沒有休閑區域,晚上黑燈瞎火;出門低頭地上不平整,抬頭處處是“蜘蛛網”。
面粉廠家屬院是典型的違建較多的小區,由于歷史原因,院內煤棚亂搭亂建嚴重,小區道路狹窄彎曲,空間不通透、雜物亂堆亂放。隨著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小區改造迫在眉睫。
2020年,襄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指導樊城區米公街道辦事處和社區細致做通居民思想工作,發動群眾參與拆除違建改造,拆除侵占公共空間的違法建筑6處、建筑面積120平方米;拆除煤棚176間、建筑面積715平方米,為工程施工和整個小區環境改善奠定了基礎。違建拆除后,小區的公共生活空間更加優美舒適。
陳老巷是一個百年老巷歷史文化街區,承載著幾代襄陽人的記憶,但近些年來,排水系統老化、“蜘蛛網”縈繞、水電設施陳舊等一直困擾著當地居民。襄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聯合樊城區人民政府把陳老巷納入改造計劃,對陳老巷和小磁器街的100多間清朝到民國時期的古民居進行修繕,完善老街巷與周邊環境配套設施,使其融合發展,重現老巷繁華的歷史面貌。
為了把老舊小區改造與城市更新有機結合,襄陽市堅持“留改拆建”并舉,積極探索凸顯街巷肌理、保留文物建筑、呵護歷史文脈的有效路徑,解決城市功能衰退的問題,讓老舊小區提檔升級,促使城市迸發新活力。
連片改造見成效
“這下有盼頭了,再也不用進兩道小區門了,外來人員也好管理了。”“以后三個小區一家親,不用你占我道、我占你道了!”自老舊小區改造施工隊進駐金茂公寓小區后,每天施工現場總有居民遠遠地看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憧憬著改造后的小區模樣。
襄陽市金茂公寓、華琍公寓、一制線家屬院三個小區彼此相鄰,由破產改制企業家屬院及早期開發商住小區組成,小區基礎設施薄弱,長期以來,下水管網堵塞、線路老化、線纜凌亂、屋面漏水、車輛亂停、“飛線”充電問題突出,遇強降雨時甚至會出現雨水倒灌現象。尤其是三個小區相鄰空間狹小,車輛出入極不方便,導致小區管理混亂,存在安全隱患。
如何最大化利用空間、共享資源?由襄陽市樊城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與立業路社區商定把三個小區連片整體改造。在充分征求三個小區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將原有的三個小區進行整合,合并為金茂公寓小區,統一規劃設計,除基礎設施改造外,增加樓道照明設施、小區綠化、智能垃圾分類回收屋等。目前,改造工程剛剛經過預驗收,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得到三個小區業主一致好評。
今年年初以來,襄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中心城區范圍內篩選區位較為重要、群眾改造意愿大、相鄰程度高、可利用空間足、社區治理初見成效的30余個老舊小區進行連片改造。同時,聯合規劃、設計、城市管理等多個部門創新老舊小區與周邊商超、公園等空間進行整體設計規劃,提升片區空間價值,力爭打造城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升級版”,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