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群眾生活習慣等不同,縣城的老舊小區改造資金如何籌集、改造項目如何確定、長效機制如何建立,特別是在改造過程中如何將當地文化元素融入社區生活,考驗著縣城主管部門因地制宜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改善民眾生活環境的能力。
“小區沒改造之前,停車位少,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隨處可見。現在車位多了,停車方便了,亂停亂放的現象也不復存在了。”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建委小區經過改造新增了403個停車位,為小區居民減少了停車煩惱。
2020年以來,道縣堅持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一項重點民生實事來抓,提出“思想大解放、改造大格局、功能大完善、品質大提升”改造理念,提出了“改造百區,造福百姓”的工作目標,形成了“方案共定、資金共籌、施工共管、管理共治、成果共享”共同締造新格局。
多渠道籌集資金
老舊小區改造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錢從哪里來。道縣拓寬思路、多管齊下籌措資金,暢通政府出資、單位籌資、市民捐資、企業融資等多種渠道,為項目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出臺激勵政策,鼓勵各單位加大老舊小區改造資金配套,允許單位籌資建設;充分考慮各方出資能力,合理優化出資比例。對有產權單位小區,公共財政出資50%;對無產權單位小區、困難和改制企業小區、原產權單位人員全部搬離的小區,公共財政出資80%;由學校作業主的小區,按照“教育優先”原則,縣財政全額承擔改造資金。
針對老舊小區老年群體上下樓困難,縣財政明確加裝電梯每臺獎補10萬元,充分調動了小區業主加裝電梯的積極性,紛紛提交申請。針對部分小區排水系統不暢、小區綠化覆蓋率不高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縣財政勇擔主角、全額承擔出資任務。
通過政策驅動、宣傳發動,道縣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打破資金瓶頸,形成了“公共財政撬動、業主單位聯動、專營企業行動、小區居民互動、社會資本涌動”的良好格局。
實現人居環境新改觀
道縣老舊小區改造聚焦民生關切,以完善社區生活設施為切入點,加強功能設施綜合性改造。
老舊小區往往違法建筑、圍墻多,地上地下管網不暢,生活環境臟、差、亂,小區管理雜亂無序。針對這些突出問題,補短板、強弱項,增加小區安全防范、休閑娛樂、健身及智慧便民服務設施,建設一批商店、超市和衛生保健所,重點改造了小區供水、排水、供氣等生活設施,建設了助老托幼、快遞集中投放、智能停車等配套設施。
所有小區按照創建市級以上園林小區的標準,精細精致實施園林綠化,做到“拆圍種綠、全面植綠、見縫插綠、亭上披綠、盆景增綠”,配以景觀點綴,實現“老區變新區、小區變景區、綠園變公園”。新增綠化面積約5萬平方米,新建生態停車位1768個。
在教師公寓小區、電信小區、農機小區、氣象小區等多個老舊小區,新建了休閑娛樂和健身場地。通過全方位改造,道縣老舊小區各項服務功能更加完備,實現了“停車有泊位、休閑有座位、保潔有崗位、管理有單位、小區有品位”。
營造完整社區新格局
道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全縣老舊小區改造,按照永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的指導方案,在規劃設計層面突出片區組團改造。在各片區內部開展“改造必先拆違(圍)”,全面拆除小區“攔路墻”,暢通小區“微循環”,聯通外部“大循環”,實現內外“雙循環”。
道縣通過強化黨建引領,全面調動小區居民拆除危舊公房、雜房、圍墻、違建等“四類建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堅持“以業主單位和居民自拆為主,依法拆除為輔”,補償政策及時跟進。
“控違拆圍”目標達成后,道縣按照“連片改造、整體推進”思路,對多個相連老舊小區進行項目整合、連小成片,統一規劃設計、統一資金使用、統一改造提質,通過大刀闊斧拆違拆圍,推進片區化改造,原有多個小區連成片區,與周邊繁華商業區、學校、醫院、主要街道實現互聯互通。
道縣縣城99個老舊小區改造,共規劃為7大連片區域,改造面積約87萬平方米。通過片區化改造,基本形成小區內外“雙循環”,為社區治理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植入文化元素
財政聯合小區將理學鼻祖周敦頤《愛蓮說》一文刻上文化墻,成為社區廉政教育的經典教材。樹湘學校紅色文化小區的小區文化長廊上,再現紅軍長征轉戰道縣的歷史場景和英雄形象以及從道縣本土走出去的何寶珍等一批革命家的紅色故事。
文化是城市的風骨。道縣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結合本土文化、行業特色,注重植入文化元素,保留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彰顯文化特色。通過雕塑、浮雕、小品、文化墻、宣傳窗等多種表現形式,重點打造了“黨建、誠信、廉政、法治、國防、生態文明、紅色文化、禁毒、安全”等主題文化小區。
城市更新任重道遠,城市老舊小區改造還在路上。道縣設計者和建設者們正在揮動一支如椽巨筆,描摹城市發展藍圖,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